一、“數學實驗”的理性思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就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教學中,設計數學實驗是達成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方式之一。
南京市漂水區實驗小學經過近年來的探索研究,對數學實驗有了一些實踐方面的認識。數學實驗,學具賦能,讓學生用動手做實驗的方式學習數學和創造數學,在交互有趣的數學實驗中,實現內容與方式的高度優化,促進學生從“被動學習、淺層學習”走向“主動學習、深層學習”。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從而達到做思共生的目的。
二、“數學實驗”課堂的實踐探索
(一)基于“數學實驗”的課堂教學模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數學實驗正符合此要求。
數學實驗倡導學生借助學具“做中學”,其核心是做思共生,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積累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實踐價值。依據這一核心要素,經歷探索實踐,學校提出了基于“數學實驗”的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見表1。
由于各學段的學生和教學內容不同,基于“數學實驗”的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僅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般模式,彼此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省學可以在課的結尾,也可以融于探學、聯學、用學環節。五個環節相輔相成、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表1基于“數學實驗”的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

(二)“數學實驗”課堂的實踐探索
本文以“認識面積”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借助數學實驗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認識面積”是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面積的概念抽象性較強,學生第一次接觸,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如何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借助數學實驗建構對面積內涵的理解?教師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教學探索。
1.在“動”中“思”—讓“靜默”的概念“會 說話”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知識必須由學生主動學習獲得。數學實驗具有可操作性,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想等數學活動,自己發現知識,化抽象為直觀。
實驗一:初步認識面積。
涂顏色比賽:
(1)兩個信封,里面各放一張紙,分別為1號紙(小)和2號紙(大)。(2)男、女生各選一個代表,誰涂得快誰就獲勝。.·生(齊聲):這不公平。師:為什么?生:因為兩張紙的大小不一樣。師:紙的大小不同,也就是紙的面的大小不同。生活中哪里出現有面的情況呢?生: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地面、黑板面……師:我們班學生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面。師: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一摸課桌的面。誰來摸一摸?師:摸完了這幾個面,你們有什么想說的?生1:都是平平的。生2:摸數學書的封面時要全部摸到,要摸全。生3:課桌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師:比數學書封面大的面有哪些?比數學書封面小的面有哪些?師:面是有大小的。(板書:_ 面的大小就是面的面積)師:桌面的大小是指桌面的面積,手掌面的面積是指手掌面的大小。
…
面積與長度、時間的計算,都屬于“量的計量”。“面積”是“面”和“積”的合稱,即面具有累積(可加)性。“面的大小”不是指“哪個面大、哪個面小”或“相差多少”,而是指“每個面的實際量值”(量值是需要用標準來計量的)。
基于這樣的理解,教師設計“在認面中思考”“在找面中體會”“在摸面中感受”系列數學實驗活動,有序實施,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在互動交流中,學生整體感知,初步認識面積。數學實驗為學生提供活動場域,從而豐富學生的行為體驗。
2.在“比”中“思”一讓“獨立”的知識“聯起來”
歐拉認為,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也需要實驗。
過去的數學活動側重于“智力活動”,缺少探究發現的數學實驗活動。課堂上,學生僅憑一些書面詞語、教師言語描述,無法深入理解周長、面積概念的內涵。
實驗二:深度理解面積與周長的不同。
實驗要求:
(1)涂:把正方形涂滿黃色,把長方形涂滿藍色(圖1)。
圖1

(2)比:比一比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3)框:框一框涂色的面。
(4)想:你有什么發現?
師:剛才同學們涂的黃色部分的大小是正方形的面積,藍色部分的大小是長方形的面積。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生1:藍色的長方形面積大,黃色的正方形的面積小。
生2:我把兩個圖形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來。
生3:框的時候要用線。
生4:線的長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為確保研究過程的真實性,教師放慢腳步,設計了兩次數學實驗,兩次觀察、比較,調動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經驗、數學經驗。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不同,對周長和面積進行結構化的理解,從而不斷厘清周長、面積的本質屬性。學生“在涂面中把握”“在框面中建構”,化靜態為動態,經歷研究,親身體驗,主動思考,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生用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展示自己的數學天賦。同時,教師借助數學實驗,豐富學習素材,學生的量感隨之立體化,由“模糊”走向“精確”,由“無形”走向“清晰”。
3.在“做”中“思”—讓“單薄”的經驗“厚 起來”
數學實驗不是追求按部就班地獲得結論。教師設計數學實驗,要求學生以“小數學家”的身份去觀察、分析、猜想、歸納。
實驗三:怎樣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圖2)。
圖2

實驗要求:
(1)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組想出的方法多。
(2)在全班分享。
生1:我把兩個長方形重疊在一起,兩個圖形除了重疊的部分,都多出來一點,我覺得多出來的差不多。
生2:我先把右邊的長方形重疊在左邊的長方形上,再把右邊圖形多出來的撕下來,鋪在左邊圖形上。感覺差不多。
生3:不對,這樣撕有誤差,不準。
師(歸納):大家用的這些方法,都會有一點誤差。怎么更準確地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
生4:量一量。
生5:用小正方形擺一擺。
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智慧信封”(一個方格紙、一袋小正方形),能不能借助一種“工具”,比較出圖形的面積的大小呢?小組合作,探索一下。
生6:我把兩個長方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有幾個小方格。
生7:我也是這樣,數出左邊長方形有15個方格,右邊長方形有16個方格。兩個圖形面積不相等。
生8:我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進行比較,一個長方形擺了16個小正方形,一個擺了15個小正方形。
師(歸納):當不能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時,我們可以通過用小正方形擺一擺或者數方格的辦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
觀察法、重疊法都不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怎么辦?學生調用已有的經驗,對面積進行測量。怎樣測量?確定測量單位是測量的關鍵。這時,學生借助“智慧信封”,在動手操作中思考與體驗。在“用較小的面去測量較大面的面積”活動中,學生經歷“擺一擺”“數方格”的過程,記錄實驗中的數據,并做出分析,得出結論。實驗中,學生先想再做,邊做邊想,心動、身動,動中生智。
恩格斯說,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學習也是過程的集合體,學具賦能,實驗賦能,“做”為關鍵,“思”是核心。學生經歷“在比面中發展”一“在擺面中升華”一“在數面中收獲”的過程,運用“小面積”度量“大面積”,做與思相互促進,逐步感悟測量的本質。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每個物體的面的大小是可以計量的,其大小是確定的,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量感,形成相應的度量經驗。
縱觀全課,教師創設數學實驗,借力學具,先引領學生通過看、摸,感受什么是“面”;接著通過畫、框,體會面積的本質;再通過比、擺、數等實驗活動,產生測量的意識。教師立足數學實驗視角,引導學生以多樣化的路徑,協同多種感官參與,在多維活動中比較、實驗、應用,從而得以生成量感。學生在互動中萌發智慧,自我建構知識體系,學習有“溫度”的數學。
時代在發展,教育觀念在更新,在提倡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今天,教師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各種有益的教學方式。數學實驗的提出是一種必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實驗素材,創設數學實驗的環境,讓學生投入有深度、有挑戰的學習中。數學實驗讓學生“想得明、玩得透、說得清”,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助力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其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