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調研時強調,“要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是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為了讓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課、更充分地發揮其獨特的育人作用,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并準確把握以下三重維度。
一、價值維度: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他參觀革命圣地、瞻仰革命遺址、講述紅色故事,都是在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與光芒。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既是課程自身的需要,又是出于堅定文化自信的考慮,同時也是對時代訴求的回應。
(一)課程需要:紅色文化是豐富思政課的優質資源
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從物質形態來說,不管是嘉興的紅船,還是江西的井岡山,不論是陜西的延安,還是河北的西柏坡,散落在中國大地的無數紅色資源以不同形式呈現了中華民族的革命斗爭史。從精神層面來說,紅色文化熠熠生輝,折射出先輩們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優良的生活和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
因此,把紅色文化引入思政課,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
(二)文化傳承: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談起文化自信,毫無疑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撐。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紅色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這一論述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就是紅色文化。可見,紅色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賦予的新的內涵。二者是“根”和“果”的關系。堅定文化自信不僅要固本培元,還要傳承紅色之果,二者缺一不可。
思政課要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描繪歷史的藍圖,構建紅色精神家園,以紅色文化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現中華文明的厚重,彰顯先進文化的涵養。只有當代大學生明晰中華文化的發展軌跡,他們才能自覺成長為文化傳承和建設的主體力量,在傳承中發展文化內涵,在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
(三)時代訴求:紅色文化是培養時代新人的精神源泉
“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這句話明確了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
當前我們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育人的過程中既要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正向促進作用,又要注重其反向的抵御作用。紅色文化是正向激勵的,它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對大學生而言,傳承紅色文化才能深知無數先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犧牲,才能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使其為中國夢而奮斗。另外,也要看到紅色文化的反向抵御作用。面對封建的、腐朽的、糟粕的文化,中國共產黨從未停止過與其抗衡、斗爭。在新時代,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有責任有理由去扛起抵御消極文化的旗幟。
二、問題維度: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當前各大高校雖致力于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的有機融合,但是在實際的融入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挖掘不夠: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分析片面化
堅持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是希望學生堅持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將個人的一粒沙融進時代潮流的大浪中。然而,目前的研究不論是對紅色文化的形成背景還是時代作用,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在談論形成背景時,堅持唯意識形態論,避而不談灰色地帶或黑色地帶。另一方面,在對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行講解時只專注于正向激勵作用,對反向抵御作用一筆帶過,甚至絕口不提。這不僅使學生對紅色文化形成片面認識,還使學生缺乏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大學是構建人生大廈的關鍵時期,高校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要堅持知識性、價值性雙重培養,應在知識性輸出的前提下,做好價值性引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紅色文化所處的時代背景、所蘊涵的時代內涵、所發揮的時代作用,堅持全面、客觀的原則,要引導學生既能把握主旋律,又能辨別雜亂之音,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性內容的同時掌握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理論研究淺顯: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表面化
理論研究是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第一步,只有把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做好,思政課教師才能有底氣、有自信地向學生傳遞價值觀念,做好價值引領,構建精神家園。
實際上,不難發現對紅色文化的研究目前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重書本、輕實踐走訪。部分思政課教師出于種種原因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教材、課外讀物,缺乏對革命圣地的實地走訪。因此,在思政課堂進行理論輸出時,缺乏真實感、親切感,易使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距離感。第二,重傳承、輕理論溯源。現有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背景、傳承與弘揚上,缺乏從原著、從原理、從文本、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紅色文化追根溯源。第三,重部分、輕整體。目前學界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于各個具體的紅色精神的研究,如側重對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單項的研究,缺乏從部分到整體的系統性研究。第四,重價值、輕實踐。部分高校思政課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尚未打破時空的限制,大部分局限于課堂,課堂之外學生如何切實地踐行紅色文化,增強學生獲得感還有待深入研究。
(三)多元思潮沖擊: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紊亂化
“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大學生是堪當時代大任的新人,同時要著到大學生面對世界時的新鮮感、好奇感。身處萬物互聯時代下的我們,面對的誘惑與沖擊不僅在內容上不斷更新,還在形式上不斷翻新。除了要抵御傳統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之外,我們也要警惕娛樂至上的泛娛樂化和互聯網時代包裝下的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
新時代的歷史虛無主義借助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甚囂塵上,通過否認歷史、貶低英雄、無視功績來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否認黨的領導,否認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其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編造不實文章、散布不正當言論、傳遞虛假信息,達到丑化中國英雄、破壞紅色文化形成過程的目的。
(四)教學方法不當: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空心化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既能深化對紅色精神的認識,又能獲取精神動力、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傳承紅色基因。
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思政課發揮育人功能的輔助利器。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在進行紅色文化教學時存在以下問題。
一方面,高校在開展紅色教育時形式大同小異,特色不鮮明。主要是聽報告、唱紅歌、賞電影、觀圣地,以書面形式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悟,缺乏立足于當代、立足于現實、立足于實際來解讀紅色文化賦予的時代內涵。同時,學生為了獲取課程實踐學分,或者出于把紅色實踐當成旅游的異化心理,常常導致紅色實踐停留于表面形式,對其蘊含的深刻內容視而不見。
另一方面,除了實踐教學,思政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不能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切入點,只是單純地講授抽象的理論,導致學生視紅色文化為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課堂上的紅色文化教育沒有接地氣,學生沒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課下更是難以踐行。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過程中存在的這兩種教學不當的現象,不僅會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還會影響紅色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形象。
三、實踐維度: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創新路徑
(一)加深理論研究:培養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
加深紅色文化的研究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既注重經典著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注重紅色文化形成的實踐歷程。
第一,要讀原著,悟原理。從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中,深挖紅色文化的元素。除了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斗爭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思想,還要挖掘其關于理論研究的重要論述。另外,要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對紅色文化的觀點,尤其是習近平在歷次考察革命圣地時對紅色文化作出的論述,扎牢紅色文化的理論基礎。
第二,要尋根源,注傳承。對紅色文化的研究尋根問源,就是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中華民族崇仁愛、守誠信、求大同等理念和自強不息、見義勇為、奮進拼搏等精神為紅色文化提供了價值支撐。
第三,要重歷程,貼近時代。對紅色文化的研究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重歷史,守規律,系統地對紅色文化形成的歷程進行理解分析,構建整體的邏輯架構。同時,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背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展現好紅色文化的實踐基礎。
(二)注重價值引導:強化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意識
當前,大學生紅色文化意識淡薄,不管是在紅色文化認知還是在紅色文化踐行方面都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價值引導,提高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自覺性。
一則用紅色文化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這有利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把握政治原則,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
二則紅色文化展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歷程。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記錄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弘揚紅色文化利于學生與黨和人民肩并肩、心連心共同奮進。
三則紅色文化彰顯的中國精神,有利于大學生激發愛國熱情,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成長為擔當時代大任的新人。
(三)優化教學方法:增強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獲得感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使紅色文化走入課堂,融入學生心里,貼近生活實際。
一是,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經典,注重運用混合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進革命歷史,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其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二是,開辟網絡教學新陣地。隨著互聯網突飛猛進的發展,教師要牢牢占領網絡陣地,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新平臺。例如,通過學習強國、新浪微博、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弘揚紅色文化,傳遞紅色價值。
三是,營造紅色文化校園環境。增強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需要從外圍環境入手。校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要場所,營造良好的、向上的、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是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比如成立特色鮮明的紅色社團、開展慰問革命老兵等形式多樣的紅色活動,讓大學生浸潤在紅色的海洋中。
(四)堅持知行合一:引導大學生主動踐行紅色文化
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思政教師需要教育學生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盲目跟風,要能坐“冷板凳”,也能當“老黃牛”。因此,教師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要重視實踐教育,開展特色鮮明的實踐活動,深化紅色教育的效果。
首先,引導學生挖掘紅色資源。紅色是一種象征、一種標識、一種符號,是對過去的繼承與續寫,也是一個人、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感歸屬。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掘紅色資源,從書本、革命老區、革命老兵、影視文獻等方面進行學習,加深紅色記憶,強化情感認同。
其次,開展特色實踐教育。紅色實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每學期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學生探尋家鄉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家鄉紅色文化故事,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拍攝有意義的紅色短視頻進行紅色文化的分享與宣傳。
最后,主動踐行紅色精神。紅色傳承不是口號,不是宣傳標語,它不僅要停留在大學生的腦中、心中,還要體現行動里。使學生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從不起眼的細節做起,在青春激揚、奮進拼搏中,成為紅色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承者,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實效性,進而培養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質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16-07-13(1).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3]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社會主義論壇,2019(5):4-5.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41.
作者簡介:王笑(1992—),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