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格成 陳 祎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職業院校辦學的新模式,特別是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分析了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的意義、模式及需要處理好的三個關系。
關鍵詞: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培養模式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自從2005年10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出臺以來,2006年教育部又先后出臺了《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關于在部分職業院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107所中等職業學校(筆者所在的湖北黃岡電子信息學校就是其中之一)先期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半工半讀已成為實現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
顧名思義,“半工半讀”是一部分時間做工(在企業實踐),一部分時間讀書(在課堂學習)。這兩種場所和兩種活動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學中有工,工中有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辦學形式既是國際上的普遍規律,又是中國的職教特色;既是中國歷史的產物,又是當今職教的亮點。堅持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實行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意義
實行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對中職學校改革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中職學校明確辦學定位目前,部分中職學校課程仍是普通教育的壓縮版,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這種辦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能使學校明確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明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培養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同時,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對工作崗位有較好的適應性,勞動價值觀念和對職業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培養。
有利于中職學校專業建設中職學校普遍存在專業特色不鮮明,專業教學方向不明確,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與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忽視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等問題,這就造成教學和就業嚴重脫節。教學內容陳舊、滯后,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過多注重理論性,實際操作少。通過實行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緊貼經濟發展設置專業,建立校企結合的專業設置指導委員會,能使專業設置緊跟行業發展的趨勢。通過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堅持校內實訓與企業實習相結合,加大實踐教學比例,根據企業需求調整課程,按照“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原則,合理分配有關課程的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時間,能夠真正培養出有能力的學生。
有利于中職學校招生目前,不少中職學校招生困難,生源不足,嚴重影響了中職教育的發展。然而還有大量貧困學生一方面對專業技術十分渴求,另一方面昂貴的學費成了攔路虎。貧困生上不起職業學校一直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實行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為農村貧困家庭子弟鋪就求學之路、創業之路、成才之路的同時,也增強了職業學校的招生吸引力,有利于解決中職招生問題。
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種類
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聯合辦學的一種類型,是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個辦學主體,充分發揮兩方面的教學資源優勢,在學習和工作交替過程中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工讀交替體現了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讀書與勞動的有機結合,是對傳統封閉性人才培養的創新,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目前,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熱點,許多職業學校和企業都對其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中職學校半工半讀、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工”和“學”的先后可以分為三種模式:先學后工再學、先工后學再工及工學多次交替。
先學后工再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先在學校集中學習一段時間后到企業參加工作實踐,最后再返回學校完成畢業考試和技能考試。這種方式下,學生在校期間已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到企業后能較好適應工作實踐,并利用企業優勢——車間即教室、師傅即教師、管理即教育的師徒傳授方式提高操作技能。應注意的是,學生在“工”期間應專業對口,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技能訓練,使“工”中有“學”,達到學習生產兩不誤的目的。為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合作,根據市場需求,從2006年秋季開始,筆者所在學校就采取了這種工讀交替方式。具體做法是:首先,學生在校學習理論1年,在學校集中學習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和基礎技能,完成部分理論教學計劃;再到企業頂崗實習半年,學校派帶隊教師管理,學生的實習工資由學校統一管理,給學生發放零花錢;學生再返校進行1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訓操作學習,提前半年就業,與企業的試用期重合,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2006年,我們將在校已經讀了一學年的1270名學生分期分批送到江蘇、上海、福建、廣東等地的電子廠頂崗實習半年。在此期間,工廠將學生實習工資發放給學校,包學生吃住,學校發放零花錢,派教師帶隊,與學生吃住在一起,負責學生日常事務、思想教育、業務能力考核,并協調學生與企業的關系。頂崗實習結束后,集中返回學校,按照專業教學計劃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和技能培訓,完成全部學業;最后,學生畢業時由學校負責安置就業。實習期間所得的薪資,扣除實習期間的開支、沖抵學費后,結余部分由家長領回,以減輕家庭負擔。
先工后學再工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先參加企業的工作實踐后返校進一步學習理論和技能,最后再到企業頂崗實習。這種模式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企業,學生入學即招工,因此企業要與學校緊密配合,做好學生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為順利進入頂崗實習做好充分準備。對學生而言,在實踐基礎上再返校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更易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學習效果更佳。但這種模式在應用時要定好三個選擇標準:其一,要選擇專業技術含量不高,技能易學易會,安全系數高的專業合作;其二,要選擇能吃苦耐勞、家庭貧困、年滿16周歲的學生;其三,要選擇企業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學生生活安置妥善,有較完善的培訓場所和師資力量的企業。如我校從2004年開始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先后與湖北三環(麻城)氣門有限公司和湖北省浠水縣鍛壓機床廠聯合簽定委托培養協議,由企業確定委托培養學生名單,學校負責體檢、考試和面試,嚴格挑選學員。學校采取按學年工學交替的半工半讀方式,組織年滿16周歲的貧困新生,先到企業做半年學徒,半年后再返校集中強化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訓,并通過技能鑒定考核,一年后再赴企業頂崗實習。
工讀多次交替模式工讀多次交替模式是指課堂學習和企業工作實踐多次循環交替,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掌握隨著不斷交替的過程呈螺旋式上升。這種模式的實施多數是建立在“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的校企聯辦基礎上的,是一種要求校企高度緊密合作的培養方式,工讀交替的時間可以依據各自不同的情況而定,有的半天學習半天工作,有的一天學習一天工作,還有的一周學習一周工作等等。2007年我們與廈門海萊照明公司合作實施了這種交替模式,具體做法是:學生到企業后,星期一至星期五白天頂崗實習,晚上在企業上課,星期六全天上課,星期日休息。由學校的帶隊教師負責理論教學,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負責專業技能教學。學校與合作企業協商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企業還結合崗位需要,制訂崗位能力標準。學校與企業一道根據崗位能力標準制訂工學結合教學計劃,開展課程和教學改革、開發新教材,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各專業的課程和技能訓練要求。按照“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原則,分配有關課程的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時間,按基礎課15%、專業課40%、企業頂崗課45%進行分配,采取分層次教學法。在實施教學計劃時,學校與企業的生產部、人力資源部、培訓部聯合成立“學生實習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教學與頂崗時間。實踐證明,這種校企合一、工讀多次交替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工學矛盾,實現了校企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在半工半讀辦學模式下企業和學校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處理好學生學業與企業盈利的關系 在半工半讀辦學模式中,“半工”主要是在企業完成,“半讀”主要是在學校完成,整個過程有賴于學校和企業雙主體的強有力合作,然而兩者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又各自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學校以培養合格人才為最大目標,更多注重如何使學生學用一致;企業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更多注重學生是否能在崗位上產生效益。這對矛盾在學生“半工”期間一般表現得比較突出。因此,在辦學過程中,如何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建立一套實用可行的共同管理制度以實現雙贏目標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學校應該明確學生到企業要以實踐為主,教育學生要以出色的工作業績為企業贏得效益,這也是一種最好的學習方式。而企業應注意的是通過切實有效的培訓方式盡快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通過學生的熟練勞動來提高生產效率,既給學生鍛煉機會,又獲得適當利潤,切不可因一味地追求最大利潤而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大多數在16~19歲,身體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切不可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來獲取高額利潤。
處理好教學管理與企業管理的關系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三段式的辦學模式,如何實現最佳教學管理與企業管理對雙方來說都是全新的課題。半工半讀辦學模式下的學生要注意扮演好兩種角色,即在學校當學生,在企業當工人。因此,學生入學后,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身體狀況、學習情況等個人具體情況以及企業的產品種類、性能特點、生產計劃、任務目標、崗位設置等為每一個學生確定一個具體的工作崗位。至于何時當工人,何時當學生,多長時間才能保證學習與生產兩不誤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彈性學制和學分制來解決。這是解決學校教學管理中諸多矛盾和困難的唯一出路。
處理好“老三段”模式與半工半讀模式的關系處理好這一關系,主要是要解決觀念更新問題及企業與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問題。首先是轉變觀念問題。半工半讀辦學模式屬于全新的辦學模式,從企業到學校再到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和社會上的多數人,仍會認為少在學校里就會少學知識,想讀書的學生會認為離開學校越久就越虧本。只有呆在學校里才能學到知識的觀點可以說是我國應試教育在人們頭腦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錯誤理念,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宣傳來更正這一觀念。企業和學校除了要做好內部宣傳外,更要向社會宣傳,使全民都知道,在半工半讀辦學模式下,“讀”是為了更好地“工”,“工”是“讀”的實踐,是另一種“讀”。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是學校內部與企業內部的教學與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問題。傳統的“老三段”模式是一年級學習基礎課,二年級及三年級的上半年學習專業知識,三年級才找地方讓學生實習。半工半讀辦學模式是學生工學多次交替完成學業。這要求企業和學校要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人才培訓方案,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和培養方式。這是一種全新的改革,企業和學校應建立一種相對穩固的關系,以利于雙方的合作與配合。企業要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便利與幫助,學校內部要通過實行彈性學習制度,探索全新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生考核辦法,改革招生、學籍、教學及有關的學校管理制度。學校除了必須有相應的教師隊伍和物化的教學資源作保障之外,還要有相應的學生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作保障,和以往不同的是還要對學生進行選課指導。
半工半讀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舉措,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養模式。隨著半工半讀教育模式的推廣和不斷完善,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一定會呈現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邢暉.多角度解析“工學結合、半工半讀”[N].中國教育報,2006-11-15.
[2]秦現倉.淺談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職業教育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6,(29).
[3]鄭光相.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4]王美凡.企業和中職學校在半工半讀辦學模式下需要注意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1).
[5]劉煒英.論職業學校工讀交替人才培養模式[OL].(2007-10-16).http://www.cettic.cn/xqzw/content/content_143970.htm.
作者簡介:
葉格成(1963—),男,湖北羅田人,湖北黃岡電子信息學校校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陳祎(1972—),男,湖北武穴人,湖北黃岡電子信息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