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竹
摘 要:新一輪的教育課程改革頒布了高中課程的課程標準。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就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地理 教學反思
進入21世紀,我國教育領域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它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要求新時期的教師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學反思?什么是地理教學反思?地理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什么幫助?我們地理教師又如何進行教學反思?筆者試做些初步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主要特征
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目的。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教學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學情況,而是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調整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更合理。教學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以提高課堂實效性。教學反思對教學理論和實踐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并及時地把思想變為行動。一個教師如果能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經常能研究總結,那么他的教學水平將會不斷提高。
教學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師都有理論上的迷茫、實踐中的困惑。反思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探索中奮進,對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反思的真諦就在于教師要敢于懷疑自己,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教師探索的過程,也是教師反思的過程。
二、教學反思的一般內容
1.反思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呢?即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要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要轉變教學理念地理與社會教師應加強對地理與社會教學理論的研習,如《地理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雜志開辟的一些欄目的討論文章,對更新教學理念就有許多幫助。
2.反思教材內容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
3.反思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
第一,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的程序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四個環節,其中,計劃與反思最為重要。計劃始于解決問題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從現狀調研、問題診斷入手,弄清楚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創造怎樣的條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進。
第二,比較法。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要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思想。通過觀摩公開課、聽專家講學等多種形式關注最新的教學動態,了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在觀察、對比、反思、修正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教學更合理,再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異,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4.作業反饋反思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作業與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重視作業后的反思,有利于教師對教學目標達到程度的準確定位,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也有利教師對作業設計的科學性作出判斷,從而實現作業練習的教育功能。
三、教學反思的實踐
教學反思應與教科研相結合。教學實踐是教學案例、教學理論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學反思來自于教學實踐,又服務于課堂教學,是教科研的重點。我們教師要把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課題研究結合起來,這樣能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更好地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課堂教學方式。
做好教學后記與反思隨筆。教師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應及時回顧和總結每一節課的心得體會,寫好教學后記,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后記包括:
1.記錄學生困惑,建立教學備忘錄
課堂教學反饋、課后練習、階段性測試等都能暴露出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學反思最重要的是尋找問題的癥結,然后采取措施,調整教學方式。這樣就使得教師的教學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斷總結,不斷提高。
2.記錄課堂教學動態,撰寫反思小結
反思隨筆可以寫出做法或教學的不足,記錄教師對教學靈感的思考,還可以寫課堂上遇到棘手問題的處理辦法。寫反思隨筆有助于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學科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在課后及時記錄課堂教學情況,從課堂結構、教學方法、語言表達、板書設計、學生情況、教學效果等各方面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的得失。教學反思是出于內心、緣于思考的。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有所寫。
總之,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是反思的結果,也是反思的開始,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讓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反思中獲得為師的愉快、幸福,并優化自己的職業生涯,從而體驗、升華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