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用技術》課程是普通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也是新課程改革后的新學科,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關注的一直是認知因素,而忽視情感因素。實踐證明,這種現象違背了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抑制了學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所以,通用技術的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通用技術;情感體驗;教學有效性
通用技術不僅涵蓋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思維訓練、實踐創新,還融合了科學與人文、德育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如何關注通用技術的情感體驗,提高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我想就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實踐、德育滲透三個方面與大家進行探討。
一、激發興趣,形成活力
莎士比亞曾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才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所以,通用技術課堂必須首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技術的課堂活起來。
(一)關注熱點時事,以新聞或大家關注的事物作為切入點
熱點新聞和大眾廣泛關注的事物最吸引人的眼球,能快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例如:在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二章第二節《如何實現合理的人機關系》中,我以大家關心的常德市文明城市創建中 “無障礙人行道”改造為例,學生一下子就聯想起到每天上學放學必經的人行道,并切實體會到了與改造前的不同,現在的人行道更安全、更規范、更方便了,更好地實現了合理的人機關系。
(二)關注生活細節,提出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問題激發學生
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的客觀事實出發,密切通用技術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細節我們可以細心去發現。如在《技術與設計1》的第五章《方案的構思》中,我就以學生自己坐的連體課桌的方案構思為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自身感覺、舒適度、存在的問題來進行新的課桌方案的構思,完成對自己理想中新課桌的方案設計,因為是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學生興趣很濃厚,設計熱情很高,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二、重視參與,鼓勵實踐
技術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技術與生活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選擇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課堂,投精力于實踐操作,投思想于解決問題的思路。例如:我在《如何實現合理的人機關系》一課中,我聘請全班學生作為學校的技術顧問,然后把現在的學校建設圖紙發給小專家們,請小專家們聯系實際,結合自身感受,把學校未來的規劃藍圖描繪出來,然后把作品交給學校用于設計時參考。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小專家們個個興致高昂,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描繪藍圖。由此可見,實現學生的“三投”提高了教學效率,全體學生參與,動手實踐是亮點。
三、關注人文,德育滲透
在很多通用技術的課堂中,教師教技術、講操作,學生全力完成操作任務,往往忽略了技術中科學與人文應緊密結合,忽略了其間蘊含的道德責任、文化傳承。
(一)結合內容,體現人文關懷,培養健全的人格
人文關懷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和尊重人。通用技術教材《技術與設計1》中就有多個章節,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體現人文關懷,如《人機關系》一節中,講到盲道、地下通道的改進時,我就詳細介紹了盲道的用途、設計規范,關注殘疾人的生存狀況等,教育學生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二)關注科學,了解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科技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愈來愈多,環境污染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染色饅頭”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痛。為什么會出現這一連串的問題,確實經濟社會利益驅使讓很多人的違背了良心,忘記了道德底線,甚至藐視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德育滲透就更應該擺在尤其重要的位置,而通用技術和德育仿佛有著與生俱來的默契,它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通用技術課堂中從以上三個方面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可以提高通用技術教學有效性。當然,在平時的技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依據其課程標準和本地教學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科學地結合學生思想實際有機滲透、關注情感、潛移默化,這樣,達到教學育人雙重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題: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提高中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08CJJ04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亞卉.課堂因好奇而充滿創新[J].教育信息技術,2009(5).
(作者簡介:譚文舉(1981.4-),男,湖南省津市市人,本科,中學二級,常德市第七中學,研究方向: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技術課堂與德育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