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謙春
〔關鍵詞〕 教學反思;再反思;落腳
點;系統化;實踐性;發展
性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48—01
教學反思不是課堂內容的重復,而是對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升華。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經驗的積累與知識能力的更新,對于新時期的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還應該有對“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學習,學習后的再反思,循序漸進,量變引起質變,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對以后的教學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它能為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提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有利于克服教學的單向性,加強師生的交流互動,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
為了寫好教學反思之再反思,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再反思”的“落腳點”
教師多數處于實踐的研究層面,因此要重視發揮自己的特長,找準“再反思”的落腳點。首先,要做好個人教學能力與教學風格的自我反思,如課堂教學設計是否過于單一,教學組織是否有序,激勵獎懲是否得法,課堂氛圍是否和諧,通過一番自我“再反思”明確自己“再反思”的目標、方向;其次,“再反思”要結合實際教育資源,如社會環境、學校環境、辦學條件、學生實際等,有了實際的教育資源意識,“再反思”才能實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二、注意“再反思”的“系統化”
一堂課,每個教學細節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再反思”不僅僅只是為了一堂課或者一個教學細節,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進我們整個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說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學的活力。因此,要做好“再反思”還必須具備系統化意識。所有的學科都由若干子系統組成,都有其內在的規律特征與傳統經驗積累,只有進行“系統”的再反思、再實踐,才能提高整體教學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三、注意“再反思”的“實踐性”
新課標是一種理念,實踐是在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理念又是在實踐的論證下發展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對理論理解的淺陋和偏離,只有將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尋到根源,使主體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再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進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體現價值。
四、注意“再反思”的“發展性”
傳統的教學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教師需要對教學不斷學習、探索和改進。在探索中求發展,在運行中找規律,把教學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運行中形成的規律,通過“再反思”后課堂教學的實踐,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風格和發展方向。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把握了“再反思”的注意點,下面就教學反思后的再反思談幾點意見:
1. 再反思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趣味性、典型性與層次性。課堂教學中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是在一個接一個的情境創設中突顯的,為了使學生積極地進入思維狀態并能獲得成果,所設計的情境必須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層次性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這些在經歷了教學實踐后,當然就有了更深的改進,就變得更有針對性、實效性、條理性。
2. 再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果,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學生奇思妙想的引導與探究。教學時,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迸發出許多思維的火花——新穎的觀點,巧妙的構思,多樣的解法,問題的延伸,也會產生一些認識的錯誤,這些往往又是教師始料未及的突發性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珍惜,利用這些思維的火花及認識的錯誤,因勢利導加以探究,從科學性、嚴謹性及學科的意義等方面再反思,然后加以整理記錄,使以后的教學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3. 再反思教學方法和師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也取決于師生情感交流是否順暢,關鍵是看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否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是否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這些若在教學反思后再反思,教師便能總結成功因素,分析失敗原因,堅持優良的或改進不當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4. 再反思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體現出崇高的師德,發揮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通過“再反思”,才能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