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芳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生活情境;實例;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68—01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學習的最佳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的興趣。”這都是說,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智力潛能并使其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小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思維活動就更積極、更有效。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可在課堂上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第二冊“元、角、分的認識”一課時,我把這一節的內容改編成“同學們去商店買東西”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角色,從而使學生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又如,在講“元、角、分的進率”一課時,我這樣設計:小明去商店買一支筆要花一元錢,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錢,他要給售貨員阿姨幾張一角的錢才夠一元呢?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互相交流。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
二、聯系生活實例,領悟知識內涵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生產與科研的實際,教師巧妙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地組織好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能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厘米和米的認識”時,我先要求學生估計一下講臺、課桌、黑板各有多長,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在學生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印象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與1米、1厘米長度有關的物體。然后,再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熟悉的事物,如門、電視柜、講桌、鉛筆等。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逐漸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和測量能力,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三、通過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單憑教師講,只通過單一的感官來進行學習,學生就容易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也記不住,教學效果就差。而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讓他們運用多種感官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特別是對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這樣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為了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概念,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了9個紙盤和9個紙球做的蘋果,進行分蘋果游戲。第一步,讓學生把9個蘋果都放在盤子里,每盤放幾個自己決定,但每個紙盤里放的蘋果要同樣多,看可以分幾盤?第二步,分組進行每盤放2個、4個、5個和6個的幾種不同的分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新的問題。當出現剩余蘋果時,學生手足無措。這時,我先請一位同學到前面演示:有9個蘋果,每盤放2個。然后問:“為什么會剩1個呢?”在學生們發現“分不完”時,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一些東西,不一定能分完?!比缓?,板書課題,這就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必要的鋪墊。
四、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
“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使人感到滿足,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痹诮虒W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創設不同的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可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基本問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成功并給予熱情的肯定。如學生發表了新穎、獨特的見解或提出了有價值的質疑時,教師都要及時地給予鼓勵。教師能循循善誘,使學生取得點滴的成功,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那么,他們就能獲得成功的滿足,從而逐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