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淑惠
〔關鍵詞〕 歷史教學;結課方法;總結歸納;點評;比
較;首尾照應;形象刺激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71—01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在歷史教學中,導入固然重要,但結課同樣不可忽視,否則會讓學生產生“虎頭蛇尾”的感覺,甚至使整節課功虧一簣。那么,歷史教師該如何演好“收場戲”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歷史教學中的結課方法。
一、總結歸納結課法
總結歸納結課法即教師在課的結尾部分用表格、口訣或詩歌等多種形式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歸納,這有助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如,在“海內存知己”一課結課時,筆者運用了下列歌訣:“新羅與唐朝,往來頻繁忙。各國留學生,新羅人最多;唐朝進口物,首位新羅貨;新羅商人跡,遍布南與北;唐喜朝音樂,朝愛唐詩歌;歷法與選官,新羅仿唐朝。”這既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點評結課法
點評結課法即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結尾處提出一些有爭議或學生感到迷惑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討論,并由教師進行點評,以發展學生思維,把學生學習引向深入的結課方法。如,在教完“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一課后,筆者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功過及楚漢之爭的性質?學生從前課所學內容可以知道: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定了不少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政策,但學習完本課后,他們又認識到:秦始皇統治時期,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罰嚴酷。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秦始皇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及時點評,對秦始皇的功過予以準確評價,并引導學生對楚漢之爭的史實進行分析,這樣既使學生熟練掌握了所學內容,又培養了他們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比較結課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較”是認識事物和進行有效識記的重要方法。在歷史教學結尾處,教師可適時運用比較結課法,即引導學生就一些歷史現象、歷史事件進行比較,這樣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記憶史實。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課結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主要戰場及戰況、戰爭的性質及影響、戰后戰勝國如何瓜分“勝利”果實等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會深刻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爾虞我詐的腐朽本質,進而明白: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野心和行徑是導致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這樣結課,既對學生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又發揮了歷史教學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獨特優勢。
四、首尾照應結課法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常以設置懸念的方式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則可引導他們用本課所學內容解開新課導入時設置的懸念,這種結課方法既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又照應了新課導入,從而使一節課的教學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如,在講授“光武中興”一課前,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進行導入:當今中國確實存在腐敗現象,那么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否也有這種現象?執政者又是如何對待腐敗的?當講完相關史實后,筆者又聯系當前反腐倡廉斗爭的實際對本課進行了小結,這種結課方法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使學生認識到讀史使人明智的作用,同時也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五、形象刺激結課法
形象刺激結課法即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為學生呈現與本課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音頻等資料,以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增強他們對歷史的直觀認識。如,在講完有關中國將士奮勇抗日的史實內容后,筆者為學生播放了電影《血戰臺兒莊》的片段,學生被片中中國抗日將士英勇奮戰的行為深深感染,他們的愛國心和歷史使命感則油然而生;在講完“鄭和下西洋”的內容后,筆者則利用課前搜集的有關鄭和下西洋的郵票、視頻資料等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這段歷史;在講完有關紅軍長征的內容后,筆者則動情地朗誦了毛澤東創作的《長征》一詩,一節課在學生獲得豐富歷史體驗后順利結束。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