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存燕
摘 要:伴隨著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進程以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愈加重視,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逐漸地轉變教學職能,以圍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為基礎,意在發展與提升其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升初中生數學綜合知識水平。近些年來,蘇科版初中數學教師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設計為發展重點。針對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從中探索其現狀、困境以及對策等,進而根據課堂教學中的難點、要點、特點等進行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與思考,激發學生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學困生;教師隊伍建設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困境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初中數學教材(蘇科版)》與教學大綱指導,數學教師應當明確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即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蘇科版初中數學教學,這些年來一直貫徹與落實“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從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工具以及教學內容等多方面進行革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現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基于我國經濟化、信息化與素質化社會背景下,新課改也面臨了一些傳統與現實的困境,制約了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
1.過度預習,導致教學設計失質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想要更好地實現其教學設計、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教學,課前預習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一般情況下,教師進行指導與規劃,針對一些課本上的新課內容與數學理論進行預習,從而服務于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然而,物極必反,一些年輕教師過度地強調劃分課前預習內容、教學范圍等,其等同于提前告知初中生課堂上的教學過程與目標,導致課前預習過于全面,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卻違背了“以人為本”教學中的教師職能:教學組織、指導與參與。例如,“平面圖形的認識(一)”一課中,提前進行了過度的預習,導致對線段、射線、直線等教學內容成為學生的已知知識,進而影響了教學設計與“疑”的情境創設以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從而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不顯著。
2.教學太精,思維創新能力不足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數學,大部分的教師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及《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形成一套較為優秀的教學方式,更是懂得教學的要點、重點以及難點等。從初中數學基礎教學的角度而言,其優秀不言而喻。然而,應試化的教育體制以及新課程改革,其數學測試、考試等內容也得以改善與提升,變得更加素質化、靈活化以及知識化,但初中生往往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歸根結底,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師對于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大綱》等過分把握,雖然形成了較多精心化、設計化以及易懂化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帆風順”,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對于教學內容與知識的探索與理解,課堂教學有“交流”、無“爭議”,使學生的學習情趣未能高漲以及未能形成有效的探究性學習,導致學生思維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在一些初中數學測試與考評中,優秀成績的學生數量較少,多數為普通成績,證明了新課程改革未能實質上取得成效。
3.教師失職,教學職能轉變單一化
所謂的教師失職,筆者認為可作如下解釋:初中數學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組織者以及參與者,有時候會出現一堂數學課結束,其教學職能僅發揮為主導者即教學職能轉變單一化,未能全面貫徹與落實“以學定教”的人本教學理念,也未能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忽略了多種教學職能的轉變過程,從而導致其教學效率缺失科學發展觀,無法逐年提升其教學水平。
4.重形失質,忽視“學困生”教學
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的普及化,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也就是無法形成專業化與職業化的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根據筆者實踐所得,大部分的年輕教師在教學方式、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技能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優勢,但就缺乏了傳統的優秀教學經驗,只知教學過程中的設計、提問、解析等過程的開展,卻忽視了針對“學困生”的教學。不懂得結合學生的綜合學情以及個人性格特征等方面,只知教學設計的按部就班,從一定的程度上出現“重形失質”的不良現象。例如,優秀學生不斷提升、普通學生原地踏步、“學困生”出現棄學,此類教學結果,大大地違背了我國中小學數學素質化教育理念以及減緩其教育進程發展。
二、優化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兩點想法
1.加快專業化與職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要加快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初中數學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僅提升教育的內需,即教學師資力量,更是有效地規范教師的素質、技能、知識等方面。如此,才能全面性地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是推進我國初中數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專業化與職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對策:(1)發展教師學術交流以及教研活動;(2)進行信息技術、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培訓;(3)各年級召開演講、經驗交流等活動,形成新老教師互相交流學習。筆者認為,如此,才能更好地加快專業化與職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從而提升我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水平。
2.關注“學困生”,提升學生數學整體水平
現階段“95后”的初中生,受其成長環境以及學習經歷的影響,出現部分“學困生”的問題也應當值得十分關注。就筆者所知,有兩點:(1)有部分家長在對待自身孩子數學“學困生”的狀況,其表現為不重視的態度;(2)部分“學困生”其內心對待教師、數學以及學習興趣等三方面存在消極的態度。綜述上述現象,也讓教師無法用心、細心與耐心地對待“學困生”,“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變得與“學困生”無關。然而,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多利用課余時間,關心、關注與關愛“學困生”的生活與學習,多進行語言、內心以及情感的交流,以鼓勵、諒解的交流技能為主,贏得“學困生”的信賴,讓“學困生”也熱愛教師與數學以及激發其學習興趣,進而解決“學困生”的不良發展,從而提升初中生數學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小紅.初中數學實驗教材(蘇科版)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D].蘇州大學,2010.
[2]童莉.初中數學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的發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8.
[3]陳祥富.新課標下提升初中數學問題教學實效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19).
[4]孫雅琴.滲透數學基本思想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汴塘鎮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