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英琴
摘 要: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也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更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讀和寫常常割裂開來。試圖就怎樣立足文本,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巧妙地安排讀寫的遷移時機,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把作文教學春風化雨般地融入閱讀教學中,對讀和寫彼此交融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語文閱讀;寫作;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也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更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閱讀是蜜蜂采花,那么作文就是釀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是相輔相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顧振彪先生認為:“寫作與閱讀結合,一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聯系課文進行寫作,就在應用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應用把課文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二是提高寫作能力。”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是在“讀、說、品、議”中度過,閱讀教學課重讀、重說,忽視寫,“君子動口不動手”,也就是上課歸上課,作文歸作文,讀和寫完全割裂開來。所以,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應主動地、有意識地在語文閱讀課中探索讀寫訓練技巧,充分挖掘,精心選擇讀寫的結合點,探索多種形式讀寫結合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借鑒對象和創造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練筆。通過從讀中悟寫,以讀帶寫,充分發揮閱讀與借鑒的仿效作用,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多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立足文本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巧妙地安排讀寫的遷移時機,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把作文教學春風化雨般地融入閱讀教學中,讀和寫彼此交融,相輔相成,使教學錦上添花,也增添了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提高了讀寫能力。
一、讀寫結合的一些策略
1.通過模仿,實現讀寫結合
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練筆機會。因此,我們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找準訓練點,將閱讀寫作更為直接、更為密切地融合起來,使讀和寫既互為手段,又互為目的,從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發展。或是先概括后具體的構段方式,或是細膩表達人物的細節描寫,或是模仿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片段,都可以依托文本,讓學生仿照,從而收到實效。
2.情動筆動,實現讀寫結合
閱讀的過程是情感的碰撞過程。只有充分調動主體體驗和情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生命的啟迪。風格迥異的美文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審美享受,更是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的啟迪,人生的真諦隨著學習的深入而潛入學生的心扉。《再見了,親人》如同是同站在對面的親人話別,文章一點一點娓娓道來,怎么能不激起學生的共鳴呢?之后,再讓學生說感受,自然文思泉涌。
3.品美寫美,實現讀寫結合
課文中呈現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引發讀者無限的遐想。《祖父的園子》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輕靈的、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童年生活,讓人一讀課文,就沉浸在那浸潤著泥土氣息的菜園子里,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引導學生盡情書寫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表達不同尋常的感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對美的感受和鑒賞。
4.引導想象,實現讀寫結合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沒有想象,心靈就不會有思想。”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教師充分利用文本內容,引起情感共鳴,精心選擇著筆處,巧妙設計話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把對文本的感悟、體驗表達出來,有效地實現遷移。(1)發揮想象,改寫詩文。在古詩教學中,適時地誘導學生完成一篇主旨與詩文相同,或內容與詩文相同,但體裁、人稱等截然不同的習作,完成對詩文的改寫,用一種創新的形式對詩文進行詮釋。比如,教學《山行》時,圍繞“贊美秋天,樂觀向上”的主題,可抓住詩句富有特征的景物,如,“寒山”“石徑”“白云”“霜葉”,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段話。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品嘗到創作的快樂。(2)發散想象,填補空白。有的作品,作者在創作中留有“空白”。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維,發揮豐富的想象去填補這些“空白”,進行“補白”式的寫作訓練,使跳躍的內容變得連貫,簡潔的言語顯現出豐滿,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5.聯系生活,實現讀寫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寫作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語文即寫作,寫作即生活。
二、讀寫結合點的選擇
一篇文章或許有多個可以拓展的點,或許是關于人物心理活動的,或許是對人物看法的,又或是學習那篇文章中的知識點進行運用的等多處,這時我們就根據自己當課的教學目標來優先選擇。如,以《橋》一課為例,可以寫的點很多,小伙子被父親抓出來的一瞬間,他的心理活動可以寫;最后老漢用力把兒子推上木橋這里也可以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洪水把父子倆吞沒以后,被救上岸的人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表現等,可以要求學生來個場景描寫。
三、讀寫結合的時機
1.讀前先寫,賞文作比
學文之前,先把習作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水平先試作。教師根據學生練筆的完成情況,結合讀寫訓練點,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語言文字,在切身的對比中感受作者語言的表現力。這樣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聯系了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夠科學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為有了課前的寫,學生帶著審視、對比、欣賞、迫切學習的心態深入語言文字,感悟更深刻。
2.課前讀后感
讀后感是讀寫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在平時教學中,運用得較保守。教師總是把讀后感變成課后感,教師進行全批詳改,這對學生是個負擔。對教師批改而言,也是一種負擔。我們完全可以把寫讀后感靈活地布置成課前預習作業,隨意地讓學生自由寫感受和想法。教師用劃覽的方式閱讀,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寫課前讀后感,對于學生而言是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真正把預習落到實處。對于教師亦有摸清學情,以學定教的幫助。這種策略適用于易使學生產生不同觀點的文章,教師可以從多元觀點的交織中導入新課,也可以讓生成的矛盾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順學而導,最后達成對文字本真的認識。
3.課中批注
這是讀寫結合最隨意的形式,一邊讀一邊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處做上批注,便于讀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這既是一種讀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工作的能力。此時讀是在理解、比較、質疑、聯想、創造中的讀,是較高層次的讀,批注則是充滿思辨的寫。
4.結課感言
臨近下課,文本內容以及思想已經完全掌握,學生情感的閘門已經打開,這時是最適合寫的了。
5.課后讀后感
這種形式我想大家經常運用,從學生課后的讀后感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及對文本獨特的情感體驗。
四、讀寫結合的反饋
學生是在模仿中成長的。如果教材有的時候深奧了些,那么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寫作模仿對他會有很大的觸動。教師要注意及時反饋。課前課中的讀寫結合,一定給足時間讓學生匯報,來欣賞、感受、比較,寫作的功夫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如果是課后布置的寫,在下次開課前就可以聚集學生優秀的作品,在班級里宣讀。只要教師能夠注意反饋,學生自然非常注重自己,養成良好的寫的習慣,讓學生養成寫的意識,不動筆頭不讀書,批注也好,感悟也好,有感而發,經年累月,學生養成了寫的習慣,難道還要擔心我們的學生不會作文嗎?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語文教學中寫作素材無處不在,需要我們用心發現、挖掘,智慧地把握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分析與綜合等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習作能力定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