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
摘 要: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是現代法學教育模式的路徑選擇之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將培養實用型法律人才作為目標,是法學教育革新的方向。
關鍵詞:法學職業教育模式 革新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196-02
1 法學職業教育模式困境
1.1 教師學歷比較高,但能力低
我國法學教育的學位類型,分為法學學士、法律碩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目前,法學教師學歷結構中,取得或在職攻讀法學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逐漸增加,這令人欣喜。然而,法學教師經過四年法學本科學習取得了法學學士學位,繼續進一步深造,參加法學(或法律)碩士甚至法學博士的入學考試,錄取后經過幾年的學習相繼取得了法學(或法律)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但是,許多法學教師沒有參加過國家司法考試并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更不具備法律實務經驗。高校并沒有對實務類課程的授課老師的法律實務經歷有嚴格要求,許多不具備法律實務工作經歷的教師亦從事上述課程的講授。講授刑事訴訟法學的教師沒有參與過完整的刑事訴訟辦案程序,沒有到看所守會見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這種學習經歷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從書本到書本,這樣產生的“學問”難免蒼白無力。紙上談兵、照本宣科,職業能力低。在課堂中,他們更側重理論知識,而涉及不到實踐中的做法。課本的知識必然是要滯后于法律實務的實踐操作的,傳授給學生過時的法律知識以及法律技能對于學生從業以及進行法律研究都產生了消極影響[1]。
1.2 講授教學法仍普遍采用
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并深受其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教學法。教師授課依據指定教材,然而,法學教材以法律條文、國家政策、相應理論為主要內容。高校法學課堂教學多傾向于理論,通過基本理論概念的認知,到學術理論歷史發展的認知,再到法條的嚴謹詮釋。教師往往進行的是“灌輸式”的講授法,對法律條文逐一進行解析,對其制定的背景、正當性、合理性進行論述。講授內容抽象、籠統、枯燥乏味,偏重知識的傳遞和學術研究方面,學生不愛學,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少直接涉及實際問題的具體運用。在課堂上,注重教師的系列講授而非與學生進行討論,一名教授在課堂上擁有幾百名學生,是一種很司空見慣的現象。
1.3 課程設置不合理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的互動。法學雖然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行政法學和行政訴訟法學、民法學、商事法學、經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等主干課程,但缺少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課程。忽略甚至拋棄了職業訓練和能力培養。這種狀況顯然是不符合法學教育宗旨的。
一些名牌法學院的學生對法學院的課程設置日益不滿,認為它們是“無的放矢和愚蠢荒謬的”。由于沒有相應的實踐課程教育,學校也很少組織學生開展法律調查、法庭模擬等活動,致使學生無法將學到的法學理論熟練地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2]。
另外,缺少職業道德培養的課程。在踐行職業道德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職業道德絕非空洞的口號和枯燥的說教,因為它在司法實踐中早已發展為有血有肉的具體制度與規則,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法律人才在執行職務、履行職責過程中捍衛職業道德底線,防范職業風險。
1.4 學生實踐能力差
學生的實踐能力存在很多問題,培養的人才與實際需要有很大的差距。社會上普遍反映法學畢業生缺乏實際運用能力,對法律實務實際運作方式不了解。他們只是單純地硬搬、硬套法律條文,而對案件的具體情形缺乏全面的分析,應對突發事件、疑難復雜案件的能力欠缺。據司法部門反映,學生畢業到法律實務部門后,至少要三四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適應審理案件、處理案件、代理各種法律事務的需要。
隨著律師和訴訟案件數量激增,法學院畢業生的實際執業能力與法律職業所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突出。法律職業界開始懷疑法學院畢業生的能力,其經常發出的批評是:他們不會起草合同文本,他們不會寫法律文書,他們從來就沒有見過真正的傳票,它們的老師從來就沒有出過庭[3]。
1.5 畢業生就業局面令人堪憂
就法律職業而言,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律師、法官、檢察官、法學教師,除此之外,還包括諸如企業法律顧問、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仲裁員、司法助理等。然而,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卻不容樂觀,比例呈下滑趨勢,亮起了紅燈。甚至,有些法學畢業生選擇了與法學專業無關聯地其他職業。
伴隨這法學專業招生的擴招,當前我國法律人才盡管在數量上存在過剩的問題,但對法律人才的需求遠沒有飽和,而且缺口非常大。尤其是高端法律人才,能夠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法律人才嚴重不足,法律人才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與國家和人民日益提高的社會公正期盼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2 革新法學職業教育模式
要實現法學職業教育模式有效革新,從課程設置至教學方法進行全面性的改革,并且對教師及學生能力進行提升。
2.1 提升教師能力
要求教師既有豐厚的理論功底,又要有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實際經歷和經驗。只有具有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實際經歷和經驗的師資隊伍才知道如何有所針對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將死的法律條文和鮮活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學術研究從象牙塔帶到司法實踐、法律進程一線中。
提升教師能力的途徑之一: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換崗,啟動互聘計劃。一方面,從法律實務部門(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選聘法律專家到高校進行法學課程的講授;另一方面,從高校選聘法學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承擔法律實務工作。可以采用兼職或掛職的形式。法律實務部門選聘的人員必須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實務部門專家。高校選聘的教師必須是法學專業骨干教師。
2.2 改變教學方法
法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以引導為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