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內容摘要】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廣大教師上課的重要教學手段和課堂教學活動中必備的教學形式之一。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
【關鍵詞】數學課堂 教學藝術 課堂提問 數學語言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堂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應當成為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交流、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所以課堂提問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詩中提出“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對提問給予了充分肯定。數學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善教者,必善問。所以提問運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運用不好,就會干擾教學過程,甚至產生負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益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下面結合具體的案例,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課堂提問要有目的性
課堂提問不是隨意的,總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進行的。提問應有鮮明的針對性和明確的目的性,不能信手拈來,隨意發揮,要圍繞著教學要求展開,為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服務。一般來說,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來提問,是課堂有效提問的首選。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選準提問點,并結合學生的認識實際,精心設計提問,力求使提問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精心設計提問,弄清每個問題要解決什么,達到什么,為課堂教學目標服務。避免缺乏明確的中心和目的隨便發問,更要避免無休止的提問。
例如:在三年級《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時,教師創設了一個百貨商店的畫面。教師提問:同學們觀察畫面你能提出些什么問題?學生舉手回答:百貨商店里面都有些什么商品?教師再問:請提出和數學相關的問題。學生繼續回答:一枝鉛筆和一本本子多少錢?教師再提問:請您提出一個用乘法計算的問題?由于教師用詞不準確,描述不清,使學生沒有弄清教師提問的目的,感到很茫然,教師也慌亂。
二、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啟發性的研究,切實達到“有效”的標準。真正具有啟發性的有效提問應是能有效促進師生間互動、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問題。提問要問在理解教材內容的關鍵處,問在知識的要點上。即問在知識的連接點和解決問題的支撐點上,能啟迪學生的思維,疏通學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猜想,以知識和方法的正向遷移,從而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此,教師應在教學重點處設問,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質量;應在教學難點處設問,以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提高學習效率;應在教學生長點處設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一堆煤,原計劃每天燒12噸,5天燒完,現在每天燒15噸,幾天燒完?”對于這道題目,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1)題目中要我們求的是什么?(現在每天燒15噸,幾天燒完?)(2)要求“現在每天燒15噸,幾天燒完”我們需要知道什么?(原有煤的總噸數)(3)那我們該怎樣求原有煤的總噸數呢?(用原計劃每天燒12噸乘以5天),教師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幫助學生理清了解題的思路。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題目的意思,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
學生認知規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系統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教師應該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臺階,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對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變強,而且樂學,善學,愛學。
例如,題目“服裝店里一件上衣80元,一條褲子60元。媽媽買了一身衣服,付給營業員200元,應找回多少元?”教師這樣設計問題:要求應找回多少元?應該先算出什么的價錢,再算出什么。這樣的提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前后銜接,相互呼應,便于學生理清思路,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最終的問題,逐步深入的開展探究活動。
四、課堂提問注意適量性
課堂提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課堂談話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或對問題作出反映上。我們反對“滿堂灌”,但也不贊成“滿堂問”。問題的量多而散,盡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對一堂課的提問,我們不但要看其量,還要看其質,更重要的是要適量。就是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一節課不能提問不斷,否則學生無法冷靜有效地思考。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先組織學生復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三角形面積怎么計算嗎?學生回答: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教師:你們怎么知道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的呢?接著教師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來完成:(1)三角形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么聯系?(2)三角形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接著分小組開展討論交流,各組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縱觀這節課,問題少而精,但是卻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探討,想出了多種方法解決了問題,既發展了學生思維,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課堂提問要及時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師對學生回答要及時做出恰當、中肯的評價,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既要對學生回答不確切的地方進行重述,對未盡之處進行追問,也要對錯誤的地方給予糾正,對回答正確或有創意的學生給予鼓勵。
例如教學“兩步應用題”,出示“一條路全長600米。每天修50米,修了3天后,還剩多少米沒有修?”課堂上學生舉手很踴躍,一位平時成績很差,不愛發言的同學也舉起手,此時我及時抓住時機讓他發言。該生回答:先算已經修了的路長,再用全長減去已修的路就是還剩多少米沒有修。我聽他說完,走到該生面前與他握手,及時表揚肯定。全班學生們向他投去敬佩的眼神,該學生很激動。后期他成績進步很明顯。
課堂提問是取得良好課堂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課堂提問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把握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參考文獻】
[1] 陳騰水. 淺談數學課堂提問的功能與技巧[J]. 福建教育,2003(4).
[2] 黃光虎、劉家林.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 小學教學參考,2000(7).
[3] 柳青.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J].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12).
[4] 游愛霞.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科教研究,2009(6).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霍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