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香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動,為學生創造了極大的空間和自由,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了學生思維。
關鍵詞:容量和升;教學設計;課后反思
小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容量和升的認識”這一節課,教師要結合實例在具體情境中體驗容量的含義,體會計量容量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還要結合觀察,在具體操作中體驗、了解升的實際意義,加強1升的空間感知。要求學生準備臉盆、水壺、舀子、正方體盒子、杯子、瓶子等,并準備了相應的水。教師準備了1升的量杯、托盤、紅墨水、滴管以及相應的水等。在這節課中,設計了這樣兩個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小組里合作,自己探究和感知1升究竟有多少。學生在小組中能夠按要求量出1升的水,倒入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盒子中,感受1升的大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體現了新課標“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
一、案例
感知1升有多少。
1.通過量杯認識1升
課件出示量杯,介紹量杯。出示量杯實物(事先裝好1升水),每組進行觀察,初步形成1升的概念。
2.通過正方體容器認識1升
(1)出示正方體的容器,先估計能不能裝得下1升水。
學生第一次活動:把量杯中的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
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正方體容器內裝的水正好是1升。
(2)設疑:師出示一個小得多的正方體,問:“我這個正方體容器能裝1升水嗎?”“什么樣的正方體容器才能裝1升水?”
(3)學生第二次活動
①出示活動要求:
A.量一量正方體容器的長度、寬度和深度,想一想,量里面還是量外面。
B.把量得的數據填在記錄紙上(結果取整厘米數)。
②全班交流
③得出結論:長、寬、深都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體裝的水正好是1升。
3.認識不同形狀的1升
出示正好是1升的飲料包裝(學生帶的,師自帶的)。
指出:這些容器雖然形狀不一樣,但里面裝的液體都是1升。
4.通過自己的杯子認識1升
估計:你喝水的杯子,1升的水可以裝滿幾杯?
學生第三次活動:
每組選用1個杯子倒一倒,說一說,估一估大約這樣的幾杯就有1升。
學生通過三次活動,倒一倒1升的水,量一量1升的正方體容器長、寬、高,看一看、記一記1升容器的大小。估一估1升的水可以裝滿幾杯,感受1升水的多少,而不是教師概念式的灌輸,這樣玩一玩,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
二、課后反思
數學教學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使學生獲取某一知識或技能而設計的。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認識1升這一概念的抽象性,在教學時,設計以動手活動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建構知識。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義的素材
在上新課環節,讓孩子們“玩水”自然興致盎然,使學生身不由己地參與到學習新知的過程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生活中倒水的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有關“容量”知識的感性材料,初步確定容量的觀念。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做活動中學數學
數學活動教學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標,明確提出了以“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活動促發展”,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沸騰的,真實的生活。本課以動手操作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1升、記住1升的體積大小,學生動手倒一倒水,動口說一說,并能自覺應用于日常生活中,估一估大約平時學生每天能喝多少水,1升的水可以裝滿幾杯,這樣的幾杯就有1升。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在學中做,做中學,思后做,做后思,獲得了屬于他們每一個人的自由思維空間,思維豐富了、完善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每個學生真正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湖縣金湖娃藝術小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