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寶
摘 要:“少教多學”里的“多”和“少”不只是一個量的反應,更應該有質的內涵,“少教不是不教,而是精教優教,“少教多學”的“多學”也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多學,更應是愛學,好學,會學。“少教多學”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關鍵詞:“少教多學” 以學定教 生本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55-01
去年學校承接了“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的研究這一國家級課題。在我校課題組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初見成效。一年來課題組老師盡可能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自身也樹立起一種學習的責任感。下面結合我校課題開展情況談一下我對“少教多學”的一點認識。
1 正確理解“少教多學”里的“多”和“少”
“少教多學”里的“多”和“少”不只是一個量的反應,更應該有質的內涵,“少教不是不教,而是精教優教,是一種巧妙地點撥,任何時候教的作用都不能缺失,“教”是引導,是手段,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學”是目的,萬不可以“多學”為借口來取代“少教”或“教”。因此,這里的“少”應理解成“精”,要切中要害,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是沒有。同樣道理,“少教多學”的“多”也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多學,更應是愛學,好學,會學。學得多不只是內容數量上的有多大,更應看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程度的有多深。學生如果在課堂上不愛學,不會學,哪來的高效。事實上教學中最難把控的是在課堂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對“教”和“學”的平衡點的拿捏。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手時就放手,才是真正的“少教多學”。
2 “少教多學”是生本理念的具體體現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就是生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新課程中,“兒童站在了最中央”,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生本。教師要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學生走向最遠的終點,我們要教在學生學得起點上。提到學的起點,我們自然會想到最近發展區,想到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其實,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里“跳一跳”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學,“引導”可以理解為教師的教。桃子就在筐子里,不用教學生就已經會了,教還有什么意義,因此學生不教就會的堅決不教;同樣,桃子高高掛在天上,怎樣引導學生也摘不到桃子,教也是去了應有的價值,怎樣教也不會的也堅決不教。學生學不會,但在教師引導下能學會的這部分區間,就是教師大有可為之處。在這一區間里,要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課題開展中我們將學習任務前置,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在預學中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教師通過檢查預學,了解學情,當堂確定教學目標,有的放矢,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了合力。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積極解決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把傳授變為探索,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相時而動,有效點撥,進行總結引導歸納,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帶動起來,自主學習能力穩步提高,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期末的測驗中,學生成績有了普遍較大提高。“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優越性有了有力的驗證。在這一環節中,“少教多學”體現在關注學情上,了解學情至關重要,教師要從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課前或課上教師一定要走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少教多學。
3 “少教多學”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教的本質在于引導。新課標指出: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老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同樣,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是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生成,張揚,發展,升華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是一種喚醒,喚起學生內在的覺悟和覺醒,沒有學生內在的覺悟和覺醒,一切外在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沒有學生內在的覺悟和覺醒,內因不去積極接納外因,一切外在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其實,整個教學過程也就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隨著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由小到大的不斷增長,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與之相反的變化。最后是學生完全獨立,教師作用告終。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最根本的在于促進和完成這一轉化。“少教多學”先學后教的本質就是把教轉化為學,具體來說,也就是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逐步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在“少教多學”的課堂上,當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相對獨立學習的能力時,必須先學后教,“少教多學”這是一條必須遵循的規則規律,而不是一種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方法可以選用,而規律必須遵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教在學的起點上。因此我們摒棄“滿堂灌”,盡可能的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體會、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探索、體悟去理解新知,這樣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牢靠的知識。教師則把著眼點放在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和學會思考上。把方法的傳授有機的滲透和融入到知識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保持對學習方法的關心,自覺養成方法的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少教多學”不應是一種刻板的凝固的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我們需要本本,但是反對任何形式的本本主義,我們需要“少教多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指導,需要抓住并踐行這種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精髓,但是反對把“少教多學”這種教學模式當做教條的模式化。任何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都必須從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出發,與個人的教學特色相結合,靈活恰當的在實踐中落實,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在實踐中修正和微調,這樣才能逐步形成一種新的教風和學風。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而教——基于“學的課程”的教學設計探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3).
[2] 劉月英.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學定教”[J].廣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