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
摘 要:通過如何引導家長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感染性,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發揮教育合力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的作用,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家庭教育;基本要求;教育合力
教育學生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不能采用速效的辦法。它不僅依靠教師,更加依賴家長,畢竟家長才是孩子畢生的老師。畢淑敏在她的《走進心靈世界》一書中寫道:“當我們以為洞察他人心扉的時候,其實往往隔靴搔癢南緣北撤”。可見,要教育好一個人,一下子,幾下子是不一定能很好奏效的。我們必須堅持多接觸、多對話,只有在保持這種通道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慢慢真正了解一個人、教育一個人。因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試圖做到在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間永遠保持一個暢通的交流通道。
剛剛開完期中測試家長會,家長會上我敞開心扉和一些學困生家長進行了溝通,家長們給我倒了一肚子苦水,看到家長們沒有有效的方法我也很擔憂,現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培養學生的積極、健康的興趣,“大手拉小手”
情感的感染性像無聲的語言,對人起著感動和感化的作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父母與子女之間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彼此心心相通,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情感的感染性就更為強烈,家長的好惡取舍常常決定子女的行為。如果家長在教育子女之時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往往有著難以置信的教育力量。
我們班有個學習習慣比較差的學生,上課、活動都控制不住自己,往往干出事與愿違的事情,家長、老師都很頭疼,但在這學期的班級辯論會上和古詩詞誦讀大賽上卻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的小伙伴們也對他刮目相看。我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肯定了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和表現。
通過和家長的溝通,我了解到這個“小淘氣”的爸爸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自己對文學知識興趣濃厚,所以,無形之中感染著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當朋友,當讀書的伙伴,每讀完一篇文章,爸爸就會刻意地和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體會,這位有心的父親通過自己無意中的一個行動養成了孩子善于傾聽的習慣。家長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潛移默化,潤物于無聲之處!當我們班的家長聽到這里時,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借此,我也鼓勵我班家長向這位家長學習,培養和發展自己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贏得家長和孩子的共同發展。
二、提出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則,鞏固教學成果,“小手拉大手”
上學期我參加一次教學比賽,教學內容是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拒絕不良習慣》。課前我做了一項調查——《你家有哪些不良習慣》,學生認真完成調查內容的同時,讓我也了解到家長們中間也存在不少不良的習慣和嗜好。例如,賭博、酗酒、吸煙等等。學生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準確地指出了自己的家庭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
學生調查的結果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樣才能幫助家長改正這些不良習慣,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表率呢?我想用孩子們的小手去幫助家長的大手,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影響。我把幾個家庭中存在不良習慣的孩子召集在一起,幫助孩子們備課,幫他們查資料,找圖片,為他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給他們的家人上一課《拒絕不良習慣》。
通過這個活動,家長們從孩子們中間受到了教育,特別是一些平時有酗酒、吸煙等不良習慣的家長,通過孩子們的講解、說服,家長們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習慣,甚至有些有賭博習慣的家長也改掉了這個不良的生活習慣,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學生從課堂中受到德育知識的教育,生活中學生又用自己的學習成果影響自己的家長,“小手拉大手”,孩子與家長共成長。
三、發揮教育合力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的作用,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大手拉大手”
學校通過通訊聯系、家長會和家長學校等三結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學校、家庭、社區三方面教育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他們彼此不能互相代替,只有相互協調,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多渠道,讓各自的影響力產生疊加效應,才能取得最佳的整體教育效果。
2011年10月,我校成立了家長學校,各班也成立了家長委員會,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教育資源庫,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教育的案例,每一位家長也是一個教育的承載者。發揮班上每一位家長教育孩子的經驗和資源,那么也就形成了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樣才能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學生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統一的過程。哪一方面有了欠缺都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教師作為三者的紐帶,應該努力地做好這三方面的聯系工作。不但要教育學生,還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家長的工作,幫助他們提高教育水平,改進教育方法,與家長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畢淑敏.畢淑敏散文:走進心靈世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柳海民.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5.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九州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