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蓮娜
摘 要:教學反思是新課程改革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進行自評的重點。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工作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效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師;新課程改革
教學反思是新課程改革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進行自評的重點。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工作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效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一、教師首先要具有反思意識
新課程中按教學的進程把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前的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學中的反思能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學后的反思能使教學經驗得到總結,形成理論。
例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中,教師傳授知識只是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知識輸送給學生,一堂課45分鐘,預定的授課內容講完就算完成任務。但這節課究竟完成的效果如何?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還有哪些教學目標沒有到位?重點和難點問題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就不去管了。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以人為本”,那么教師授課后就必須考慮“主體”接受知識的效果。有時候即便是一節做了充分準備的課,課后反思一下也可能會發現還有一些教學目標沒有完成,還有一些知識的處理可以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教材知識結構的構件可以更清晰等等。這些啟示都要靠教學后的反思才能達到。有的學校要求教師堅持寫教學評估或教學后札記,這其實就是一種教學反思的形式。因此,教師要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做到課課思、周周思、月月思。
二、教師要制訂反思計劃,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教學反思
1.調查法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備課的內容除了傳統的備“教材”、“教參”和“教案”,還特別強調了備“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后有選擇地詢問學生這節課你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不理解或者比較模糊。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課)這課時,本課的難點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如果僅僅依照教材來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三方面,學生就很難理解為什么“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聯系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結果等內容,在教學中注重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之處,從而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更嚴重的后果,解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本課的難點問題了。
2.比較法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之間經常開展聽課交流、教材的教學教法研究等活動,尋找自己與其他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差距,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其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教材重、難點的處理,教材知識的挖掘程度等等,都是自己可以學習和反思的。
例如在講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1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我們通常的方法是按照時間順序根據太平天國由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變亂—天京淪陷的過程進行授課,當中穿插講解了太平天國的兩大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這樣處理教材,學生對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也會理解。但同樣是這節課,我聽了其他學校老師的一節公開課,他的處理方法就截然不同。在這節課中,教師先以時間為線索把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歷史事件進行了羅列,然后教師利用“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而衰”的影響把天平天國運動分為前期和后期。然后教師再分別講解了前期和后期運動中的兩個重要的文件。我覺得這樣的處理就比較自然,壓縮了時間,把相似的知識放在一起講解,加強了對比度,學生也較容易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益。
3.檢測法
檢測法可以更直觀地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通過階段檢測的質量分析,檢驗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可以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教師對學生在測試中反映的情況應該進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主觀、客觀原因,針對學生在練習中反饋出來的問題,在練習評析課中,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在“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試卷評析”課中,我針對我們班學生試卷中反映的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對歷史事物本質性的概念的把握以及在材料題和問答題審題能力較差等問題,設計了知識回顧和遷移、選擇題中根本原因的探討、材料題中歷史小論文的寫法等幾個版塊進行了試卷的評析,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教前教后想想,想后寫寫,寫后總結,這就是教學反思。堅持寫教學反思不僅可以使自己的教學不斷進步,而且也可以指導今后的教學過程。你的得失也就是你下次必須注意和改進的地方,敢于懷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己,這才是教學反思的實質。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你必須每天問自己一句:“今天,我進行教學反思了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
?誗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