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霞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上設置問題呢?以往據教材預設問題做法,在經過多年的運用后,課堂效果已大打折扣。根據教學經驗提出了幾個課堂問題的設置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設置課堂問題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上設置問題呢?以往據教材預設問題的做法,在經過多年的運用后,課堂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筆者認為課堂問題的設置僅僅從教材出發是不科學的。因為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學習方式也各異,所以,科學的設問方法還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課堂問題應該分為以下兩種問題:
一、客觀知識問題
1.直接問題法
針對教材的客觀內容,直接發問。例“鴉片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這樣的問題能夠有力地檢驗學生對客觀基礎知識的記憶情況。
2.歸納總結法
強調讓學生根據相關內容、相關事件,歸納總結并結合周邊知識得出幾個事件的共同點或者幾個朝代的共同點,從而更好地強化記憶。
記憶和總結性的知識多是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歷史教材中容易找到,這樣的問題適合那些對歷史學科學習差一點的學生。而這類問題也有利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主觀性的問題
主觀性問題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此類問題在創設時,要考慮諸多問題,如當前的史學觀點、史學研究動態、歷史高考等因素。在了解了相關觀點部分的基礎上,教師才能使問題本身的質量得到保證,思路才能進一步明了、清晰。
1.由表及里法
對于歷史問題,教師和學生都需要經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通過深入地研究歷史事件或問題的來龍去脈,揭示事件或問題的本質。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對日軍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戰役,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的起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其意義是什么?”從起因到后果,從意義到影響,這樣從表象開始深入的探討和提問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不斷探究學習中,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2.結合現實法
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史中無數次的交鋒,結合當前釣魚島爭端下的中日關系,引導學生如何理性看待中日關系。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了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從而使歷史知識具備了現實意義,結合實際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以上課堂問題設置方法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教學心得,今天寫出來,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勉。
參考文獻:
[1]梁勵.論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課程·教材·教法, 2005(05).
[2]齊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08).
(作者單位 山西省汾陽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