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華

摘 要:“提高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新教學理念的提出,使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就此我積極展開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我的課堂堅持以學生為本,變“教中心”為“學中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參與狀態,變教案為學案。以有效的導促進高效的學。真正變課堂為學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我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構建高效課堂為契機。根據人教版《地形和地勢》一節的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一說對“教學過程”這個環節的設計。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從:課前準備,奠定學習基礎—設疑誘思,激發學習興趣—小小羅盤,導引學習方向—教師解析,撥開眼前迷霧—梳理盤點,鋪就成功之路五個環節展開。
關鍵詞:課前準備 教學設計 應用知識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108-01
課前準備,奠定學習基礎!
(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這句詩表明我國的河流大都是向(方向)流的。
(2)從地形圖上看,我國地勢大致是高低。被稱為“世界屋脊”的是高原。結合26頁閱讀材料找出我國陸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并熟記。
(3)你的家鄉屬于地形。
設計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良好的開端,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課前發給學生學習預案,學生在熟讀課本的基礎上,收集資料,完成預案。從而激發學生我要學的欲望。
設疑誘思,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視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試問大江為何東去?春水為何東流?這與我國地勢有何聯系?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板書:中國的地勢)
設計理念:讓學生欣賞歌曲,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小小羅盤,導引學習方向!
設計理念:高效課堂的著力點就是解決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時間與空間關系。教師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自主學習新知,探究問題,教師加以點撥,解開迷霧。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學。
教師解析,撥開眼前迷霧!
地勢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
(1)學習地勢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地勢的內涵。
(2)從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入手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從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這只是從經驗上得出的結論,我國的地勢是否就是西高東低呢?
(3)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形圖”,讓學生閱讀2.9分層設色地形圖,完成表1。
學生從地圖上不同顏色很直觀的看出:我國西部大部分是褐色,中部是黃色,東部是綠色。由此證明:我國的地勢的確是西高東低。
第二步:
(1)分析課本27頁2.9“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讀懂分層設色圖,再配以直觀形象的“樓梯”形狀,讓學生直觀感受“階梯”的特征。(活動:讓學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業本上畫出樓梯圖,只要求畫三步。)(見圖1)
板書: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閱讀“中國地形圖”,讀出每一級階梯的位置、海拔高度,確定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歸納出每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對于重點的一些字眼用筆畫下來。然后用多媒體閃爍演示三級階梯的分布。完成活動題一,結合活動題二我又配合這樣的表格讓學生填充。板書:三級階梯狀(見表2)。
(3)復習地形剖面圖知識,讀我國沿北緯36°地形剖面圖,證實剛才的結論。并找出自西向東依次穿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通過形象、直觀的顏色及海拔高度判定地勢的高低,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符合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接著引導學生動手完活動題填充表格,要求邊做邊記憶,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這時學生已基本掌握三個階梯的分布,三個階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
第三步:
我用三種半透明的顏色表示三級階梯,這樣設計是讓學生清楚看到每個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結合列表比較法,從平均海拔、主要地形類型對比三個階梯的差異。并展示各階梯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有一個形象的認識,加深學生的印象。
設計理念:在以上三個步驟中,三次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每次讀圖各有側重點,目的是逐步培養學生學會根據問題靈活選擇地圖,從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進而用獲取的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設疑:地勢的第三級階梯是不是延伸到大陸海岸線就截然而止了呢?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出我國大陸架范圍。
承轉:地表形態是自然環境的基礎,我國的地表形態對我國的氣候、河流等有什么影響?
應用知識,拓展延伸。
(1)教師出示探究活動題。
①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面向海洋,對氣候產生了什么影響?
②這樣的地勢特點對河流的流向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并舉例。
③對交通起到了什么樣的影響?
④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時,落差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有什么利用價值?并舉出一項水利工程。(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然后各小組交流成果,教師適當加以點撥總結補充,最后展示成果共同分享。)
設計理念:這部分內容我采取“討論歸納—— 填表填圖”教學模式,目的是讓學生從討論中探究知識的產生、發展,從而掌握知識,獲得能力。
(2)課后探究。
假如我國地勢特點是西低東高,將會對我國的自然環境產生什么影響?就該設想產生一系列聯想,寫成一段文字或制作一幅假想的中國地形圖。
設計理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全面提高教學質、提升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梳理盤點,鋪就成功之路。
通過多媒體對整節內容的知識脈絡進行小結,并發放課課練檢驗題。教師出示答案,交換評閱,評價。
設計理念:整節課我以“什么是地勢—— 地勢的特征—— 地勢的劃分—— 地勢的利弊—— 如何利用地勢”這一主線展開。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說、做”自己得出結論。并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利用試題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力求當堂消化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