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駿
摘要:課堂教學的結束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后環節,也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作為歷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結合實際,精心設計歷史課的結束語,從而提高教學的成效。本文主要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課堂結束語的主要方式和課堂結束語的設計原則等方面來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結束語設計進行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結束語;教學設計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鳳,貴在點睛。精彩的導入就如橋梁,引導學生走入未知的殿堂;激情的授課就象磁石,牢牢地吸引著學生;而完美的小結就如發動機,啟迪著學生的思維。因此,結束語作為一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所用的時間雖然不長,往往只有幾分鐘,卻對整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如果教師運用得法,就能突出教學重點,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學科的特點在于包羅萬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政治、經濟、文化,內容豐富多采。可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撒得開,更要收得攏。如何“收得攏”,關鍵是有一個成功的結束語。下面筆者就以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為基礎,談談對于初中歷史課堂結束語設計的幾點淺見,不吝賜教。
一、初中歷史課堂結束的主要方式
初中歷史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傳統的直接式結束語,雖然能簡單明了的完成教學任務,但較為單一,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此,我們應該不拘一格,因課而導,因人而變,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那么這定會大大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最常用結束設計,并結合實際,談談我是如何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來進行教學實踐的。
1.設問式結束語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有疑問,才會執著追求,探根究底。好奇心人皆有之,對新奇的事物要問,對想知道的事物要問,對困惑的事物也要問。所以,我在設計課堂結束語的時候,會利用一些思考性結束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最終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學習內容,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如我在上《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一課時,結尾設置了這樣一道思考題:中國古代王朝多次修筑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但最終都擋住了嗎?那么,我們現在又應該怎樣處理好民族關系呢?經過討論,很快就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最終都認識到只有加強民族團結,民族和睦,國家才能強大,而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探究能力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2.懸疑式結束語
人們常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對于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課,我們可采用“收”中寓“展”,設“懸”立“疑”的結束語。有了這樣的結尾,即使教師不布置作業,學生也能自覺看書,自覺閱讀課外讀物,擴大知識面。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戰爭》時,就設計了這樣了結束語:1895年3月,日本攻占了整個遼東半島,引起中國人民普遍不滿。同時,日本海軍又攻陷了澎湖,窺視臺灣。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向日本屈膝投降,派李鴻章到日本談判,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 《馬關條約》。那么,《馬關條約》的簽訂又會對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嚴重影響呢?通過下節課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了。這樣一來,課雖然結束了,但由于懸疑式結束語的設置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節課做鋪墊,又能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
3.情感互動式結束語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作為歷史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特別是愛國主義的情懷,通過情感激發,使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這樣,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得到提升。如我在上《民族團結》時,在最后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憲法規定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公民的義務,我們不但要自覺履行這一義務,還要敢于同破壞國家統一,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做斗爭。那么對于這幾年出現的“藏獨”和“臺獨”的分裂行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認識到對于破壞國家和平、民族團結的分裂勢力,我們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對于廣大的少數民族同胞我們要加強團結,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和諧,社會才會不斷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學習歷史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4.創制情境式結束語
在課堂結束語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創造性的營造歷史意境,讓學生能融入課本,尋幽攬勝,從而既能使教學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如我在上《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就在教學的最后進行了這樣的設計:首先在多媒體中播放澳門小朋友容韻琳演唱的《七子之歌》,同時在畫面中展示出澳門的一組組歷史圖片。最后設問,如果你是澳門人,你是否愿意回歸中國呢?為什么?通過學生們的分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這樣使學生能融入歷史情境進行思考,既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也能使課堂知識得到升華。
5.聯系現實式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也日益密切。因此,在課堂結束語的設計時我們也可以結合現實、特別是結合鄉土歷史的內容,進行準備。如我在上《經濟重心的南移》時,就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結束語: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經濟發達的宋代,太湖流域的蘇州和杭州是重要的糧食產地,也是國家的經濟重心所在。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現在的蘇州地區同樣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這些都說明了家鄉的發展和祖國的繁榮是同步的,國榮家可興啊!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從現實出發更深切的體會學習的內容,同時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愛國熱情。
其實,教無定法,初中歷史課堂結束語的設計方法還有很多,但是無論是采用何種結束語,都必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實際出發,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為目的進行設計。
二、初中歷史課堂結束的設計原則
1.簡潔精練,突出重難點
課堂結束語,最忌廢話連篇不知所云。因此歷史課的結束語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突出重難點,在時間方面不宜過長或過短,以1—5分鐘為宜,有必要時可以延長2-3分鐘,最好能起到一語道破天機的效果。
2.用真情實感來影響學生
一堂課下來,隨著學生學習精力的下降,在課堂結束前的這段時間,往往是他們最疲勞,最容易走神的,這時候作為教師就應該想辦法用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真情情感來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振奮學習的精神,起到虎頭豹尾之效。
4.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設計結束語時,一定要加強師生的互動,特別是要讓學生動起來,討論也好,思考也好,把最后的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只需在旁加以點撥即可。
總之,如果我們把整堂課比作一部戲,那么,結束語就好比這部戲的一幕壓軸戲。我們只有認真探討運用結束語的教學藝術,把這幕壓軸戲盡量設計得成功些,才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 于右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9
[3] 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