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大橋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困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9—0033—01
“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會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學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下面,筆者就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課前準備時,不忘 “學困生”
很多教師都有個習慣就是備課時,腦海中浮現的盡是自己喜歡的優等生,一般不會考慮“學困生”的情況。這樣上課時就沒了“學困生”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機會,無形中扼殺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每接手一個新班級時,教師先要進行摸底,了解“學困生”在一個班級的比例和類型,以及在學習數學時造成困難的原因等等,把這些跟“學困生”息息相關的問題都要備進導學案,為“學困生”學習達標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這些工作完成的基礎之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制訂教學方案。制訂教學方案時,一定要考慮“學困生”。至此,教師就要開始準備課前的預習指導。教師可以采取由“扶著走”到“放開手”的方法:一開始每次給出預習提綱,并進行必要的提示、指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讀、想想,然后逐步過渡到只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圈圈點點。
二、課堂教學時,關注“學困生”
“學困生”和達標之間總是有一定差距的。要減小差距,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首先要對“學困生”有足夠的耐心,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數學教學時列舉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實例作為問題的背景。其次提問時要考慮“學困生”,盡量把容易回答的問題留給“學困生”,以調動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最后要及時查漏補缺。“學困生”課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難,那么課后就應該及時查漏補缺。針對“學困生”作業當中存在的錯誤及時給予輔導,重點放在對學習方法的指導上。課后教師可以專門讓“學困生”準備一個整理本,將當天課堂知識在整理本上歸納整理出來,并將課堂上做錯的和不會的題目再在整理本上重做一遍。
三、 因材施教,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
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布置作業。這里主要強調,要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作業的難易程度接近“學困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要注意加強對“學困生”單獨進行輔導,采取循序漸進、逐步誘導的方法,讓他們逐步提高。對于布置的作業,要督促其認真完成,對作業做得較好或作業有所進步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鼓勵。
四、 傾注無私的愛,以情感化“學困生”
由于“學困生”成績較差,因此心理上往往有一種自卑感。所以,對他們付出無私的愛至關重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等各方面給予“學困生”更多關注、關心和幫助,對待他們一定要細心,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承認他們自身的優點,肯定他們微小的進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蹲下來”和他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心里的想法,及時給予幫助和引導。實踐證明,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感知自己并沒有被放棄,就會產生奮發向上的信念。而這種信念就是“學困生”向優等生行列邁進的強大動力。
另外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但絕不是向家長“告狀”。可以通過家長會或者是校訊通進行交流。對家長進行適當的指導,組織有經驗的教師或家長對學生在初中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進行講解,使家庭、學校形成合力,使“學困生”早日得到轉化。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江海。”學習也是一樣的,“學困生”之所以學習不好就是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但只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認真、細心地引導和培養,那么“學困生”必會找回學習的自信,使學習更上一層樓。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