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桂蘭
摘 要: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在初中教育階段,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學校的德育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發揮思想品德課堂的魅力,把情感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成為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探討的重要課題。就如何讓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滲透,達到育人的目的,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關鍵詞:民主平等;激情教學;寓教于樂;創設情境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得好:“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思想品德學科(以下稱思品課)既是一門育智的學科,也是一門育德的學科,思品課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對于思品課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目標中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第一位,取代了原來的知識目標。基于這些原因,思品課的情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執教的時間并不長,但從教學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以下就是我對如何讓思品課成為情感教育的加工廠,談談我個人淺薄的觀點:
一、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形勢下對教師角色轉變的要求。要想讓你的學生接受你,樂于聽從你的教誨,最好的做法是蹲下來,與學生面對面、平等地交談。實踐證明,當一位被學生愛慕和尊敬的老師走進教室時,學生是樂于接受他的情感傳遞的,學習該課程的興趣油然而生,這就是“親其師而信其道”。
亦師亦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的內容之一。我們在講授這些內容的時候,學生往往也會對比現實中教師的做法。所以,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更要做到言行一致,要用蹲下來的姿態,與學生真正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具有說服力,否則一切都是空白無力的。當你真正做到平等、民主地對待學生,我們的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回饋我們。我想所謂的為人師表,言行一致也大抵如此吧。
二、激情教學,寓教于樂
夸美紐斯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教師激發起來的。”思想品德課程與其他學科相對比,略顯枯燥和難以理解。就思品學科的特點,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照本宣科,就會讓學生對思品課失去耐心和興趣,久而久之,教師也心灰意冷,更加隨便應付,學科的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這是所有思品課教師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如何深入到學生的興趣中,其實很簡單。現在的學生思想及其豐富,他們有著敏銳的嗅覺、獨特的視角和新奇的想法。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的思品課就可以從學生喜歡的東西入手,投其所好。比如,學生對當今一些熱點的問題特別感興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都會特別安排一些時間來讓學生針對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聯系實際,聯系課本,暢所
欲言。
除了投其所好之外,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模式不應只是單純的學生聽,教師講的傳統方式。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不斷嘗試新的方式,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小組合作討論等都是不錯的教學方法。通過這些不同的方法,學生全員參與,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的聽講過程,而是成為學生表現自我和能力發揮的平臺。
一堂激情的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要激情高昂,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和帶動學生,同時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用愛引情
愛是教育的原動力,更是培育師生感情的沃土。思想品德課更多的是注重情感的培養,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我們要學會把學生引導到情感的世界里,讓他們在其中體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去學會如何感恩。而要完成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好鋪墊,讓學生能夠盡快進入角色。教學導入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好的開始是教學過程得以順利完成的關鍵。隨著教育資源、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和完善,讓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把教學導入設計得更加引人入勝。
如,在講授《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這一課時,我在導入部分就利用媒體,展示了人們對待乞丐的態度這樣一個案例來導入新課,同時拋磚引玉地提出了一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乞丐也有人格尊嚴嗎?”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馬上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他們除了能夠自主地解決問題外,還能辯證地看待當今的一些社會現象,用更加理性的態度來看待社會的問題。
教師的責任是要把學生引到正確的方向上,讓他們自主地探究,自主地判斷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們在對待一些敏感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帶著情緒去思考,例如面對維權,面對體罰諸如此類問題的時候,學生往往比較激動,這個時候是教師引導的關鍵時刻,把握不好尺度,就會讓學生的抵觸情緒更加激化,從而導致教育目標方向的偏離。把握好這個尺度的關鍵就是愛。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思品課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用愛去傾聽學生內心發出的心聲。在認真傾聽之后,把他們帶到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去體驗,去感受。通過將心比心,他們就會明白和理解何為體罰,何為懲戒。在愛的體驗中,學生會更加能夠體驗到教師的辛苦。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何況是單純如白紙的學生,只要我們用愛去澆灌,給他們一個環境,定能讓他們開出嬌艷的花朵。
新時代下的教育,崇尚以人為本,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充當著情感的引路人,唯有情能感動情,唯有心能打動心,唯有愛能澆灌愛。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思品課教師要更加重視情感的培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思品課變成情感的加工廠,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初衷,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中
學生。
參考文獻:
[1]劉鑫淼.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關系的教育功能探究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2010(04).
[2]楊川林,步德勝,鄭棟.淺析“和諧師生關系”的功能[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08).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