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關鍵詞】小學數學 閱讀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08-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重視數學探究能力與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數學閱讀能力也應當注重培養,不可偏廢。學生如果要吸取數學知識、鍛煉數學思維,就必須掌握數學語言,而數學語言的學習就必須從數學閱讀開始。下文筆者談三點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做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自愿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讀、想讀、樂讀。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呢?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備教材與備學情,依照教材的要求以及小學生在各個年齡段的認知、心理、身心、個性等特征,積極創設數學情境,讓數學教學生活化并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上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時,問題的設置要簡約、有趣味性、有針對性、有思考性、有啟迪性,以誘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點燃他們探求問題的欲望,誘導他們主動去閱讀。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雞兔同籠》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兔與小雞共有20個,他們的腳共有56只,讓學生猜一猜小兔與小雞各有多少個?這樣的問題一下子點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了不同的回答。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到底誰的回答是對的?”以問題驅動學生往下閱讀?;蛘咄ㄟ^創設與已學知識的矛盾,誘發認知上的沖突,誘導他們主動往下閱讀。
(二)充分利用課外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教材的后面安排了“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和“閱讀材料”等內容,介紹了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發展的歷史及著名的數學問題。這些閱讀材料主要是針對教材的重要數學概念的背景介紹、知識延伸和實際應用,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教學思想、數學方法和解題技巧。如學習了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及《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后,在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嗎”介紹了什么是完全數。又如,學習了容積和體積的內容之后,教材之后的“你知道嗎”告訴我們科學家的測定: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喝2000~3000ml的水,以維持體內平衡,保證身體健康。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對數學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激勵他們擴大知識面并進一步探索閱讀的欲望。
(三)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當一個人受到表揚后就會心情愉悅,進一步激發了其對下一次表揚的渴望。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對孩子的自覺閱讀行為進行適時、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同時開展一些活動,如數學競賽、講故事比賽、編數學手抄報、寫數學日記等,每一項活動都參與表揚積分,學期結束時總評比,給予表彰。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行為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肯定,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二、加強指導,掌握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
由于數學閱讀內容的精煉性、抽象性和數學語言的多樣性,很多學生對閱讀教材感到枯燥無味。有的學生在閱讀時,就會像閱讀小說、故事那樣跳讀或瀏覽式閱讀,根本不思考題目的具體信息、關鍵詞,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問題之間又有什么聯系等。因此,教師要加強指導學生把握數學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從愿讀到會讀。
(一)數學閱讀要仔細認真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與例題完全一樣的題目就會做,如果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了。如判斷題: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改為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學生就不會判斷了;又如填空題:一根繩子長5米,平均分成8段,每段長()米,每段是全長的()。如果交換前后兩個空的位置,有的學生還是照原樣填,究其原因,是他們在答題之前就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也就談不上正確解答了。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目,找準關鍵的詞語,弄懂題意。如果題目有混淆不清的地方,就要多讀幾遍,找出有差異的地方,做一番對比,才下筆解答。
(二)教會學生學會初讀、細讀、精讀
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了解要解決什么問題。細讀時讀懂題目給了什么條件,每個條件的內涵是什么,哪個是關鍵詞,哪一句是重點句,有怎樣的等量關系,給出的條件哪一些對解決問題是有用的,哪一些又是多余的。精讀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主動探索,學生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不能解決的,讓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他們在爭論、陳訴自己的觀點中使重點、難點更明朗。這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理解、熟練掌握、靈活應用。如,教學應用題:小明讀一本故事書,第一天讀了全書的,第二天讀了余下的,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讀6頁,這本故事書有多少頁?初讀時要求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前提下,大概了解題目內容。細讀時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1、、分別以誰做標準量?6頁對應的分率是什么?能用-來解答嗎?精讀時讓學生討論以上問題,這一階段教師不急于表態,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討,在關鍵處予以引導啟發。
(三)優化過程,提高閱讀技巧
由于數學語言的多樣化,有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把這三種語言互相轉化。
閱讀要動口。在進行定義、概念、公式、定理的學習時,應當引導學生把握數學術語、理解關鍵字詞,在老師的分解后,應當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加強理解和記憶。在讀例題時,應當讓學生自己先讀,試著去理解,然后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點進行指點,最后回顧再閱讀一次,加深理解。在讀解題思路時,應當把握閱讀的方式和時機,關鍵的步驟需要重讀、重復讀。
閱讀要動手操作。學生閱讀時,要指導學生一邊看題目一邊畫出重點詞、關鍵句,必要時還要動手操作,通過剪、拼、折、量、擺,觀察體驗,感悟新知,加深理解。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要求學生邊看題目邊找出標準量、比較量,看看比較量相當于標準量的幾分之幾,是求比較量還是求標準量,再根據題意畫圖,加深理解。又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先讓學生剪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要求學生動手量一量三角形的底、高分別與拼成的平行四邊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面積又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最后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閱讀要動腦。數學知識系統性強,新舊知識聯系緊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善于應用舊知學習新知。如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及商不變規律就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比的前項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數,比號相當于分數的分數線、除法中的除號,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數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數,比值相當于分數值、除法里的商,知道了除法的商不變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就不難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
三、拓展內容,培養閱讀習慣
教師、學生、教材是三個重要的課堂教學載體,教師是連接學生與教材的橋梁,而教材是承載知識的工具,所以學生要獲取知識,就必須學習教材。教材的學習首先要靠理解,理解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的。因此,很有必要借助科普讀物,比如《快樂數學》《趣味數學精品譯叢》等,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發展數學的思維,通過閱讀習慣的培養,提高快速閱讀的能力,增強理解能力,進而提高數學的做題能力。
總之,閱讀是人類學習的重要方式,數學閱讀則又應與傳統的閱讀方式有所區別。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把這種閱讀意識滲透到數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不斷拓展學生閱讀內容的知識面,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過程的優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