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華明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切合實際的寫作習慣,培養學生聽說話能力,養成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關鍵詞】考試能力 愉悅感 創造性思維
語文教學始終存在一種普遍的錯誤傾向: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都在圍繞考試這一中心環節來進行。為了學生在考試時能有一個好成績,老師在課堂上拼命地灌知識、講題型。安排學生做練習。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提了很多年。但許多人的觀念仍難轉變。提高考試能力和考試成績在他們心中的重要性仍然超過了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及素質的提高。即使教改已實施幾年以后的現在,在語文教學中的“穿新鞋走老路”和“換湯不換藥”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誠然,有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很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方法上也注意以啟發式引導為主,但從根本上仍然沒有擺脫“考試中心說”的影響。仍然是在為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努力。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課堂教學中側重語文知識而忽視技能的培養。這既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為這樣的課堂只要求培養考試高手而不會重視學生的能動性、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培養。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學生走向兩個極端的現象:一種是考試能力強的、成績好的,能升上更高一級的學校;一種是考試能力弱的、成績差,走上社會才發現老師教的語文知識除了考試,難以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總之,沒有教給學生有實際意義的技能,更沒有給學生帶來學習時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把原本應該是與生活關系緊密的語文學科教學和生活實際生生的割裂開來。
其實,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早已明確: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新課標里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應重視各種語文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重視學生創造力和良好的思維、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具體地講,應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讓各種水平各種學力的學生都能感覺到語文學習的愉悅感和實用性。
第一,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它既可以更好地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能夠直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語文學習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是終生學習的對象也是終生學習的工具。語文教學工作者不僅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他們受用終身。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查閱工具書解決遇到的問題,會比較相同類型文章的不同觀點和表現技巧,懂得語言表述方面的細微變化,善于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敢于并善于發表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提倡學生自己來分析課文,提出并分析問題、相互解答,要能表達不同的觀點等。如果我們老是注重于告訴學生:“什么是怎樣的”,而不能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那就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依賴性,導致食而不化的后果。因此,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學生尤其如此。
第二,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常常代表著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古人說“文如其人”也包含著這個意思。在初中階段,我們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記敘、說明、議論等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寫一些應用文,但數量較少、類型較窄,也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們能將寫作訓練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進行,也許效果要好些。
比如,要學生多寫實物實景、真人真事,多寫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論說文章;幫鄉鎮企業的產品擬定說明書、廣告詞;學習一些常見類型的合同文本、契約的寫法;聯系身邊出現的實際情況寫一些實用文;特別是適當的寫一些表達心情感悟的文章,把自己的不滿情緒通過文字及時宣泄出來,把自己的快樂寫出來與人分享……諸如此類,要讓學生看到所寫文體的實用性,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愉悅感,這樣,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也許可以更加有效。
第三,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中聽、說能力的訓練安排得過少是許多老師的通病。初中語文教材里集中地進行聽、說訓練每學期只有兩三次,這是很不夠的。一個正常人每天可以不閱讀、不寫作。但絕對不可以不聽,不說,也許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在社會中進行的,語文課堂上可以不管或少管。實際上聽、說能力的培養,教師是責無旁貸的,只是在方法上可以多樣化,比如課堂上多提供學生討論的機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尤其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既可培養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和信心。這是我們能夠也必須多做的。
最后,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幾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教學的某個階段要注重的問題,而是應作為一種指導思想貫穿在我們教學的始終。有人曾經說過:“缺乏創造力的民族是沒有活力的民族”。可見,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對作為民族希望的學生更加重要。所以不僅語文教師,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利用一切機會盡力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在分析問題時,應注意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在解決問題時,要提醒學生不要囿于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總之,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一種原則,一種方向來對待,不要讓學生的思維受制于固定的框框:一提到筆只能想到是書寫工具,面對雞蛋,不知如何才能使它直立在桌面上……
古希臘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點燃的火把。語文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面對學生我們應有一種強烈而崇高的責任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該把如何提高學生的考分作為追求的目標,而應當將我們的目光投注到這樣一個點上——我教給了學生多少實用的技能,我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了怎樣的終生影響。
【參考文獻】
[1] 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
[2]《新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三中學)【內容摘要】語文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切合實際的寫作習慣,培養學生聽說話能力,養成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關鍵詞】考試能力 愉悅感 創造性思維
語文教學始終存在一種普遍的錯誤傾向: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都在圍繞考試這一中心環節來進行。為了學生在考試時能有一個好成績,老師在課堂上拼命地灌知識、講題型。安排學生做練習。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提了很多年。但許多人的觀念仍難轉變。提高考試能力和考試成績在他們心中的重要性仍然超過了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及素質的提高。即使教改已實施幾年以后的現在,在語文教學中的“穿新鞋走老路”和“換湯不換藥”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誠然,有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很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方法上也注意以啟發式引導為主,但從根本上仍然沒有擺脫“考試中心說”的影響。仍然是在為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努力。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課堂教學中側重語文知識而忽視技能的培養。這既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為這樣的課堂只要求培養考試高手而不會重視學生的能動性、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培養。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學生走向兩個極端的現象:一種是考試能力強的、成績好的,能升上更高一級的學校;一種是考試能力弱的、成績差,走上社會才發現老師教的語文知識除了考試,難以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總之,沒有教給學生有實際意義的技能,更沒有給學生帶來學習時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把原本應該是與生活關系緊密的語文學科教學和生活實際生生的割裂開來。
其實,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早已明確: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新課標里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應重視各種語文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重視學生創造力和良好的思維、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具體地講,應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讓各種水平各種學力的學生都能感覺到語文學習的愉悅感和實用性。
第一,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它既可以更好地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能夠直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語文學習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是終生學習的對象也是終生學習的工具。語文教學工作者不僅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他們受用終身。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查閱工具書解決遇到的問題,會比較相同類型文章的不同觀點和表現技巧,懂得語言表述方面的細微變化,善于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敢于并善于發表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提倡學生自己來分析課文,提出并分析問題、相互解答,要能表達不同的觀點等。如果我們老是注重于告訴學生:“什么是怎樣的”,而不能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那就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依賴性,導致食而不化的后果。因此,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學生尤其如此。
第二,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常常代表著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古人說“文如其人”也包含著這個意思。在初中階段,我們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記敘、說明、議論等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寫一些應用文,但數量較少、類型較窄,也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們能將寫作訓練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進行,也許效果要好些。
比如,要學生多寫實物實景、真人真事,多寫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論說文章;幫鄉鎮企業的產品擬定說明書、廣告詞;學習一些常見類型的合同文本、契約的寫法;聯系身邊出現的實際情況寫一些實用文;特別是適當的寫一些表達心情感悟的文章,把自己的不滿情緒通過文字及時宣泄出來,把自己的快樂寫出來與人分享……諸如此類,要讓學生看到所寫文體的實用性,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愉悅感,這樣,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也許可以更加有效。
第三,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中聽、說能力的訓練安排得過少是許多老師的通病。初中語文教材里集中地進行聽、說訓練每學期只有兩三次,這是很不夠的。一個正常人每天可以不閱讀、不寫作。但絕對不可以不聽,不說,也許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在社會中進行的,語文課堂上可以不管或少管。實際上聽、說能力的培養,教師是責無旁貸的,只是在方法上可以多樣化,比如課堂上多提供學生討論的機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尤其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既可培養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和信心。這是我們能夠也必須多做的。
最后,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幾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教學的某個階段要注重的問題,而是應作為一種指導思想貫穿在我們教學的始終。有人曾經說過:“缺乏創造力的民族是沒有活力的民族”。可見,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對作為民族希望的學生更加重要。所以不僅語文教師,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利用一切機會盡力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在分析問題時,應注意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在解決問題時,要提醒學生不要囿于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總之,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一種原則,一種方向來對待,不要讓學生的思維受制于固定的框框:一提到筆只能想到是書寫工具,面對雞蛋,不知如何才能使它直立在桌面上……
古希臘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點燃的火把。語文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面對學生我們應有一種強烈而崇高的責任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該把如何提高學生的考分作為追求的目標,而應當將我們的目光投注到這樣一個點上——我教給了學生多少實用的技能,我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了怎樣的終生影響。
【參考文獻】
[1] 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
[2]《新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