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萍
摘 要: 由于初中與高中的課程設置和考試不同,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課程存在脫節現象,這就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關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問題,是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初中地理知識 銜接途徑
當前,由于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的設置和考試的甄別選拔功能,我國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以我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為例,這里地理課程在初中的開設情況是初一和初二學習地理,初三不學地理,高中階段從高一再重新開始學習地理,這種課程設置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出現“斷層”。初高中地理知識間的聯系十分緊密,高中地理知識及能力體系的構建要求必須具有一定的初中地理基礎知識。因此,目前初高中地理斷層的現象嚴重影響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是困擾高中地理教學的難題,亟待解決。
從高中地理教學的角度看,如何做好教學銜接工作,使學生順利過渡并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地理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和探討的問題。如何做好銜接呢?我認為并不是將初中地理知識再拿到高中課堂上復習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制訂教學計劃,有目的、分步驟地將其滲透到教學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銜接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轉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看法
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學效果基本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態度。”這是因為外界各種刺激作用于人時,人將做出怎樣的反應往往受到態度的調節和制約。初中地理是會考科目,因此一些學生認為其是一門“副科”,很多學校也不夠重視,上課時老師把主要內容講一講,學生在教材上畫一畫,課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會考前臨時突擊,會考一結束就把教材扔到一邊,等到上高中的時候已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要轉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明確告訴學生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呢?
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知識很貼近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程改革的最大特色和亮點,也是地理課程有趣性的重要體現。在教學中,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融入到教材中,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舉了大量身邊的自然現象說明地理知識。如:我們早晚看到的太陽為什么又大又紅?交通信號燈為什么用紅燈作為停止的信號?如何利用影子判斷方向?汶川大地震是由哪兩大板塊相互碰撞擠壓造成的惡劣后果等內容,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許多現象都能用地理知識解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另外,地理與其他學科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引用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熱穿單衣”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與計算,運用到相關數學知識;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可引導學生回憶篝火晚會的情景,運用物理理論解釋為什么篝火中心灰燼會隨著火苗上升,卻又在四周落下?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畫出空氣運動圖,習得“熱力環流”形成原理這一知識點;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知識解釋;運用洋流解釋歷史的諾曼底登陸、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等。這能夠使學生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知識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這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變被動學習為需要學習,激發學生的期望心理,學習興趣較為濃厚。
三、教學方法的銜接
從教學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通常以具體的地理事實及相關的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和訓練基本的地理技能為主要目的,對教學活動的控制程度比較高。高中階段側重學生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更高層次思維的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使學生養成研究性和合作性學習的習慣,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需要學生靠自己的頭腦自主思考解決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根據嘗試,我認為,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方法上的銜接工作,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充分調研,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首先,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課下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將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后教學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課標初中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目標。近幾年初中地理教材變化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在不斷調整。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準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然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并結合高中教材內容,確立教學的起點和重點,恰當運用教學方法。
2.培養學生的讀圖技能。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識圖、用圖是地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初中學生對于地圖知識的掌握較薄弱,不知道怎么看圖,讀圖時沒有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不能靈活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更加直觀、形象、生動。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記圖、用圖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用圖分析和推理問題。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圖像,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地圖則難以弄懂和解答此類問題。每次做題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就動手查地圖冊并有意識地記住,通過不斷做題積累與完善,最后在腦海里逐漸形成一個可以上下翻轉、平面展開、自動定位的地球模型,形成“腦地圖”。幾乎做一切地理題都可以用到它,這是學好地理的一把金鑰匙。以易出錯的“時間計算題”為例,可用地圖冊上“地球俯視24時區圖”,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可以左右轉動、南北顛倒的地球時區圖。
四、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學習知識喜歡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歸納。根據學生的特點,編寫初中地理教材時,側重于地理現象的描述或直接給出結論讓學生記憶,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往往是囫圇吞棗,記住就行。進入高中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歸納能力都有所增強。高中教材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在問題的設計上和知識的傳授上與初中有了很大區別,如:初中教材在介紹氣候知識時,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區即可。高中教材對這部分內容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還要求根據文字描述或氣候表格或降水柱狀圖等相關氣候資料,分析、判斷和推理是什么氣候類型,如何形成、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如果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就會明顯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特別是剛進入高中不久的學生對地理的學習,還處于摸索階段,如果此時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進行適當的點撥,他們就會很快適應高中知識的學習,并可能會受益終生。我們在高中教學中要大力倡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求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怎樣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怎樣將地理知識與涉及的其他學科知識整合,是每個地理教師在新時期所面臨的挑戰。高一是初高中過渡的關鍵時期,學生高中階段地理學習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一時期教師在對初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能否做好銜接和能否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深刻思考、仔細研究,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特點。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初高中地理知識就一定會得到很好的銜接。
參考文獻:
[1]黃流凱.地理——可以這樣學.地理教育,2014(3).
[2]俞立中.對地理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地理教學,2012(5).
[3]沈穗芬.地理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4).
[4]孫文華,徐強強.地理學思想方法指導下的初高中地理銜接.地理教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