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余
【摘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與設計思路,本文作者以職技校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落實抓好在校職高生學習興趣、愛好、習慣的養成,建立“有效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職業學校 有效教學 實踐與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體育《新課程標準》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頒布發的關于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基本觀念、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 研究對象:嵊州市職技校高一6個班學生(表一)
2.研究時間: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
3.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并分析本文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
(2)調查研究法:對本文實驗班的學生進行實施情況調查(表二、表三)
高一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順序統計(表二)
高一學生喜歡的田徑運動項目順序統計(表三)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的理念原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活動,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四、研究過程
1.實驗班分組情況。由表(一)可知,學校班級內授課人數相對平衡,選擇小組長容易有效教學,如圖是上課教學隊形。
剛進入高一學生各方面的條件尚未成熟,為了加快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班級同學分組、學生的隊列排行與報數位置結合實際而定,然后根據素質測驗情況確立各組組長,任期為一個學期,后期各組組長按教學內容的更改而輪換。
對選出的“小組長”(體育骨干)做好前期培訓工作,讓“骨干”先了解本學期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表,明確工作任務,夯實完成本職工作和切實做好信息反饋工作(表四)及設定教學評價表(表五)
信息反饋表(四)
教學評價表(五)
讓小組長在教師與同學之間架起民主、平等、互助的橋梁。其次,讓全體同學積極參與,做到心中有底,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適應,也要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智慧,發揮想象,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取同學的理解和尊重。
2.教學進度表的設置:有效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程標準》水平五目標和《學校工作計劃》制定學年教學進度表,確定6-10課時為一教學單元。表六為2012年度第一學期教學進度表。
2012學年第一學期教學進度表(表六)
3.明確目標。教師依據水平四教學目標、學生年齡特征、教學內容、學校實際條件,制定單元教學計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利用掛圖、投影、錄像和多媒體對學生進行理論講評,培養學生直觀感和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4.教與學。根據本學期的單元教學進度表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單元教學前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與學的設計如下所示:目標設計→情境創設→導課→模仿練習、互幫互學、互查互評→信息反饋→調整教學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熟練→創新→實現教學目標。
(1)目標設計,創設情境。在教案設計時,要多考慮采用游戲活動、集體項目的活動,提供互幫互助、相互指導的時間與空間,體驗合作情趣,加強學生的責任感,把德育寓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營造友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在練習活動過程中去體驗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的作用,并體驗在合作時去尊重、關愛與幫助同伴。其次,在設計練習內容時盡可能去聯系實際,貼進日常生活;給學生在練習的時間上和方法上予以自主的時間和空間;要充分發揮各小組骨干成員在本小組的作用,通過這“4位”組長去組織調動組內成員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情境教學、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而發展,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盡可能去貼近日常生活,讓學生感覺到體育來自于大自然,也要回歸于自然,通過合理設置目標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獲得成功。例如在前滾翻教學中提到“任意翻滾”,讓學生設想當自己在路上騎車或行走時,前、后、側方將有“物”碰撞,你為了保護自己將采用什么方法來躲避。
(3)信息反饋、調整方法、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自己的觀察、技術評定來了解學生技術、技能掌握的情況,或者通過體育骨干的反映情況,并參考學生自評的意見,多渠道去把握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信息。通過信息反饋,幫助學生找出失敗的原因,及時糾正錯誤,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促進學生情感交流,保持與激發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4)熟練、實現目標、創新。各小組通過練習,能基本完成技術、技能后,設計定量定性的體育游戲竟賽,某種程度上,可以加強各組成員自身的技術水平,并通過模仿反復強化、用優美的動作姿勢來表達勝利的欲望。通過比賽可以讓學生認識自我、找到自信,并在競賽中正確地、合理地評價自己,尋找合適自己的位置和靜心學習的動力。有效教學中,要始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練、自創的習慣意識,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去體現自身的價值。
五、研究結果
表(七)——表(八)是高一年級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項目始測(2012年9月)與后測(2013年6月),統計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總分為250分及格線的平均分的人數為基礎;表九——表十一是班級學生的學習態度、協作表現與情意體現,統計如下:
身體素質效果對照表(表七)
技能效果對照表(表八)
學習態度統計表(表九)
合作統計表(表十)
情意體現統計表(表十一)
從表七——十一可知“有效教學”的教學效果比傳統教學效果要好。
六、結論
教師在素質教育中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結合《新課程標準》探索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樹立健康第一、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教育教學效益,使學生合理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由于本人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知識、經驗不足,時間不夠;真誠希望專家、前輩與同仁給予更多的寶貴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