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少不了引人入勝的開頭。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需要思考怎樣才能在課堂中與學生互動并激發他們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恰當的提問,可啟發學生的思維,溝通師生情感,活躍課堂氣氛。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入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互動教學;激發興趣;師生互動;數學語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教學方式有所改善,而在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仍居主導地位。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師生都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匱乏交流,語言、情感、精神溝通更是缺失,這種狀態是與現代教學理念相違背的,如今要適應改革的新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鍵在教師能否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課堂形式,建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因此改變這種狀態的最佳方法必須是師生雙向互動。
一、以疑激趣引發學生對數學的樂趣
許多學生對數學不太感興趣,甚至厭惡和害怕數學,遇到這種情況,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善于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意識、巧妙地用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舊知識中,在他們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激發他們通過做一做、擺一擺等活動,調動多種感官密切配合,協調活動,讓學生通過直接經驗活動的形式掌握知識。如,講授“千克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先掂一掂,感覺一下一袋鹽500g的重量,再感覺一下兩袋鹽1000g的重量;還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根香蕉的重量,再估計一下1kg的香蕉大約有多少個……在此類活動中學生手腦結合,使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從而使學生透過現實世界的表面現象,看到了一個高度抽象的數學化的科學世界,讓自己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美中求趣是課堂中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
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在課堂中交流是重要的基本交流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喜歡感受到事物的美,都有一種對美的追求。數學里充滿著簡潔美、和諧美、對稱美、奇異美、形式美和解法美等等。學生對一些奇異、復雜、深奧的數學問題豁然開朗時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驚奇感、愉快感和成功感,從而陶醉、領悟到數學的魅力。在數學美的世界里享受數學學習的種種快感,將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強烈的愛。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首先從欣賞的角度出示了幾幅具有軸對稱特點的剪紙藝術,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表象,推動學生踴躍發言,增強學生交流的勇氣,在這種引導中,促進教學的互動;以親手剪出樹葉,蝴蝶等圖作為觀察對象,引入“對稱”知識,并注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心渴求,允許學生暢所欲言,要求學生講講自己身邊的軸對稱圖形,來激發學生探索對稱現象的心理,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
三、鼓勵學生多用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數學學習實質上是數學思維活動,交流是思維活動中重要的環節,實現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學習和掌握數學語言。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操作時,應多教育學生怎么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把思維過程跟多動腦子、多說話結合起來,達到進入深化的理解知識中。如,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中,為了使學生初步了解“除法初步認識”的含義,我首先在桌子上擺放9根鉛筆和3個文具盒,讓學生怎么把9根鉛筆平均分放在每個文具盒中。通過讓學生直觀感知,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并能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把9根鉛筆平均分在3個文具盒中,每個文具盒中有3根。”充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多用數學語言,提高理解應用題的題意的能力和思維邏輯性的發展。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學中老師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師生的互動。增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信任,從而學會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應通過創建健康的課堂互動環境來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高他們的自我認識水平,爭取他們的合作,讓他們在一個溫暖、民主、開放、自由的環境中盡情地施展拳腳,使他們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
參考文獻:
張興華.走進兒童的數學學習[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王孝婷,女,1989年3月出生,大專,就職于青海省海西州蒙古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柯柯鎮新民完全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