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勇
摘 要: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教師越來越關注對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本文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為切入點,探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方法策略,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維;教學滲透
小學數學的課程指標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學習主觀性,培養學習興趣為宗旨,在教學中融入數學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作為一種學科思維模式,在教學中被廣泛研究和應用。
一、數學思維的內涵
數學思維,一般是指在對數學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數學知識并且運用分析、綜合、分解、歸納等思維的基本方法,以推斷和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主要是指四個方面,即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直覺思維和函數思維。其中,形象思維被認為是數學思維的先導,抽象思維則是在對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直覺思維則是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認識思維過程,函數思維則是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去分析變量間相互依賴關系的思維方式。
數學思維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利用數學思想和分析方法,將生活中的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并解決,這樣就將數學思維與生活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教學設計時將數學思想融會貫通在數學概念、公式等教學內容中,在解題的過程中不斷滲透及引導,將知識與思想融為一體。
二、小學數學思維培養策略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解決問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要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其中數學思想的培養和滲透有著重要地位。
1.數學教學中提升小學生的主體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幫助學生主動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滲透數學思維,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教學主體——學生的意識,通過傳授知識點,設置習題來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其次,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試而學習,更是為了培養自身的數學思維及解決問題的邏輯性;最后,因材施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符合切身實際情況的目標,逐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2.運用數學語言教學,提升思維精度
語言作為思維交流的載體,是教學過程的必要媒介。數學語言則是進行數學思維和數學交流的必備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數學用語的使用,這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有著重要的滲透作用。數學語言對思維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首先,教師要注意規范書寫與表達。語言對數學概念的表達要清晰明了,對術語的使用注意言必有序、言必有理、言必有據。其次,鼓勵學生學術交流。在教師言傳身教的同時,盡可能讓學生運用專業術語進行表達及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的思想清晰活躍,思路開闊,邏輯清楚;最后,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數學小故事、數學實驗的推導及立體空間思維的模擬,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感性認知。
3.設難質疑,發散思維
疑問是學生思考的前提條件。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中,設疑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所以,數學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更具啟發性,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問題的制定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重難點、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以便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通過“積的變化規律”課例得出理論: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積隨因數縮小而縮小的規律,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發現答案,筆者以“20×9=180,10×8=80,5×8=40”三題入手,讓學生尋找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讓學生不斷猜想、驗證,最后總結規律。因此,教師要重視設疑的鋪墊作用,更好地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4.直觀體驗,感悟數學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其接觸知識主要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實際操作,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創造體驗機會,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概括總結,尋求問題答案。例如:在教學時鐘課例時,教師可以拿一個時鐘讓學生觀察,并加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就能事半功倍,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思維的樂趣。再如:在理解“分數”時,教師可以將一些圓形、長方形等各種形狀的紙片發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動手折一折,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也帶動了他們的思維。
數學思維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數學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真正做知識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薛慧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周刊(B版),2013(8).
[2]李東.淺談小學學生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知報,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