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理念提倡“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這也成為初中生物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就落實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其主要目的在于切實優化初中生物教學,提升其實際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課堂導入;知識點講解;課后作業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在其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無形資源,通過相互交流,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新課標的這一理念實質上體現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要求。那么,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應當如何將“生活化”教學更好地貫徹、落實到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呢?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課堂導入要保證“生活化”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首要環節,其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整節課的實際教學效果與質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一俗語便形象地概述出了良好的課堂導入對于整節課堂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鑒于此,我個人認為,要想打造同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生活化”課堂,確保課堂導入的“生活化”是首要前提。
例如,在教學“生物的遺傳與變異”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我首先引用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幾句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世界上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并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嘗試分析俗語中所描述的現象中哪些屬于遺傳,哪些屬于變異?
這樣一來,通過引入學生現實生活中經常耳聞的幾句俗語,就實現了新課的巧妙導入,有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調動,真正將課堂導入所應發揮的優勢與作用落到了實處。
二、知識點講解要保證“生活化”
知識點講解是整堂課的核心與重頭戲,因此,我個人認為,要想更好地落實“生活化”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還必須確保知識點講解環節的“生活化”方向,因為,這既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關鍵,更是借助已有社會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實現對于所學知識點更好理解、記憶與掌握的必然要求。
為此,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是會從初中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盡可能地建立起生物知識點與其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如,在教學“傳染病的預防”這一知識點時,我從學生經歷過甲型H1N1流感這一生活現實情況出發,向他們列舉了甲流肆虐期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幾種常見做法:
控制傳染源:隔離甲型H1N1流感病人;發現病人早報告、早治療……
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公共衛生管理;保持周邊環境衛生……
保護易感人群:預防接種;易感人員積極參加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學生大多親身經歷了甲型H1N1流感這一傳染性疾病,上述所提到幾種預防方法也都是他們在此期間耳渲目染、經常接觸到的。如此,通過列舉這些常見做法,就為學生精心營造了一個熟悉且親切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利于他們在快速建立起所學生物知識同自身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基礎之上,實現對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以及保護易感人群這三大傳染病預防途徑的更深刻認識,而這恰恰正是知識點講解“生活化”的最終目的所在。
三、課后作業更要保證“生活化”
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的重點與焦點并不單純局限于以往的提升學生考試分數、追求升學率等之上,而是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應用意識、實踐運用能力等的發展與進步。而作業作為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渠道,其合理、恰當的運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鍛煉、發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或者練習時,應當盡量選擇一些符合初中學生興趣傾向,同時又同他們現實生活實際情況息息相關的一些形式或者內容。如此一來,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實質上即為他們完成生物課程實踐的一個過程,在這其中,他們的應用意識及實踐運用能力自然將得到顯著的提升與進步。
如,在學習了“學當小醫生”這一章節的具體內容之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課后作業:全班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演練:發現身邊有人煤氣中毒時,如何利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及早讓病人恢復心跳與呼吸?各小組成員輪流變換病人與救助者的角色,模擬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的具體操作步驟。
這一課后作業區別于以往的作業形式,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熱情;除此之外,通過實際演練又促使學生切實掌握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這兩大急救技能,同時起到了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提升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雙重目的,真正將“生活化”課后作業的布置目的落實到了實處,有利于“生活化”課堂的構建與完善。
初中生物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其教學內容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的這一優勢,盡量將學生現實生活中同所學生物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運用到自身的日常教學實踐之中,這將是切實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及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張悅.新課改下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論[J].中學教學參考,2014(02).
作者簡介:陳敏芳,女,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昆山市周市中學,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