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首要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要講了關注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教學工具,加強實際體驗,分析了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實踐中用數學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生活;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是指學生是否學到了內容,掌握得好不好。當學生的學習沒有任何收獲,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徒勞無功的。當然,若學生學得辛苦,卻沒有進步,教學也是無效或者低效的。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試將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做如下分析。
一、關注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情境,依照兒童發展規律,變學生的“苦學”為“樂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創設輕松的教學情境,比如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讓學生身心放松,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愉快地學習,不僅學到知識,也學到技能,不僅鞏固了知識,也熟練了技能,學生的思想及情感得以升華,從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利用教學工具,加強實際體驗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五顏六色的圖畫,有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有可愛的小動物、卡通畫,這也給機械的數學課帶來了生機,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為教師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情景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圖、用圖、講圖。在教學中還可以師生一起拿著實物在教室演示數學問題,通過動口、動手練習一種較為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看和摸來感受所學知識,學生的學習角色轉換更快,并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更具體的感受與體驗。
平時的教學主要借助于實物、圖片、動物頭像、數學故事等,帶領學生主動動手、動口學習,并通過模擬表演完成情境的創設,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中體會到生活性和趣味性,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實踐中用數學
小學數學的學習要不斷地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學習,在實踐應用中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通過基本練習與變式練習,進一步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學與思結合,學與用結合。實現問題的無縫對接,比如,用一根長為5分米、寬為3分米的長方形鐵條做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為多少。學生通過邊長公式得出長方形的周長,再計算正方形的邊長,有的學生用畫草圖的方法解決問題,有的學生用一根繩子進行比劃,有的學生直接利用公式進行計算,數學問題得以解決。
總之,教師結合有效教學的措施,引導學生在研究、發現及創造中學習小學數學知識。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堅持數學中學與用的結合,把研究學生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好數學,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王曉冉.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數學天地,2010(5).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