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隸蓮


摘要:職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環節。中職護理專業“藥物學基礎”教學內容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立足點和根本目標,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重內容的基礎性、職業性、實用性、靈活性、拓展性,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靈活運用“先行組織者”、“問題鏈”、“概念圖”等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的藥物應用護理能力。
關鍵詞:藥物應用護理能力;藥物學基礎;職業能力;教學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1-0063-04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職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環節。“藥物學基礎”是中職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而中職護理專業《藥物學基礎》教材未能充分體現護理專業特點,絕大多數編者為學校專職教師,教材編寫周期較長,因而不能及時將藥物應用護理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案例等及時融入到教材內容中,勢必會影響學生藥物應用護理能力的培養。“藥物學基礎”教學內容設計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理念和價值追求,在圍繞藥物應用護理能力的基礎上,充分關注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思維特點,分析學生從起點狀態到終點狀態(預期教學目標)應掌握的藥物學知識技能或應形成的態度與行為習慣,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和組織,提升學生的臨床護理職業能力。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依據教學目標,突出內容選擇的基礎性
基礎知識適應性廣、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強,有助于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擴展知識結構。中職護理專業“藥物學基礎”的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各類代表藥物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藥物應用過程中的護理技能,培養學生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因此,教師應依據上位的課程目標確定下位的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側重點,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框架內選擇與之匹配的基礎性教學內容。例如,教學大綱對“糖皮質激素”的教學目標要求是:掌握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應和用藥注意事項。依據其教學目標,可以把“糖皮質激素”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三方面:一是基礎知識部分,闡述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應;二是能力與方法部分,借助教材、教學輔助用書、藥品說明書等教學資源,給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制定用藥指導方案;三是情感體驗部分,通過播放腎病綜合征患兒的多媒體視頻及圖片,加深學生對糖皮質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應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圍繞職業能力,突出內容選擇的職業性
職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個體職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要素的整合。因此,教師應緊緊圍繞護理崗位對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要求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藥物應用護理能力。在“藥物學基礎”課程中,學生掌握和運用藥物學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在能力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的能力;二是對常見病非處方藥的用藥指導和藥物咨詢能力;三是對常用藥物制劑的外觀檢查、查閱藥物相互作用、檢索配伍禁忌與準確換算藥物劑量的能力。其中,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在教材中往往有詳細描述,而第二、第三方面內容在教材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操作或引導學生閱讀藥品說明書等,以及時加以補充及完善。方法能力是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除了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外,應充分展示學習“藥物學基礎”課程獨特的思維方法,給予學生大量練習和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監控學習過程、修正學習行為、評價學習效果,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斷獲得新知識、新技能,掌握新方法打下扎實基礎。社會能力是從事職業活動以及生活在社會中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發展能力。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與人溝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責任意識、組織紀律性等。
(三)聯系社會生活,突出內容選擇的實用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只有當學習內容與學習者的經驗、真實情境相結合,才能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學科知識,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涵,使教學內容成為連接課內與課外的橋梁,實現教學內容量的擴展和質的延伸。例如,講授“甲狀腺激素和抗甲狀腺藥”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情境引入主題:日常生活中為什么使用加碘鹽?如果缺碘會導致什么疾病?如果碘過量又導致什么疾病?
(四)關注學生差異,突出內容選擇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教學過程的“教育性”特征要求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具有靈活性。目前,中職學生差異日益突出,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即學生個體在先行知識、感知方式、思維特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差異,并根據這些差異靈活選擇適合不同學生的內容素材和教學案例。例如,在講授“糖皮質激素”部分內容時,針對形象思維見長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描述性、敘事性的內容提問:糖皮質激素的“四抗”作用具體指什么?有何臨床用途和不良反應?而針對邏輯思維發展水平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邏輯性和思辨性較強的內容提問:為什么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既可引起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又可引起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兩者臨床護理有何不同?針對具有直觀行動思維傾向的學生,教師則可以提供一些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從無序擺放的眾多藥品中挑選出糖皮質激素類藥,按使用方法分類排列,并依據藥品說明書列表比較各藥的臨床用途和不良反應。
(五)挖掘課程資源,突出內容選擇的拓展性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內容,是教學內容選擇的基礎,但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藥物學基礎”課程資源不僅包括文本資源(如教材、教學輔助用書、教學掛圖、藥品說明書等),還應包括信息技術資源(如網絡、光盤、圖片、視頻等)、社會教育資源等。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發揮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作用。例如,在講授“解熱鎮痛藥”部分內容時,首先展示常用解熱鎮痛藥各種制劑,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的同時,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從藥理毒理、適應證、用法、不良反應、注意事項、藥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深入了解藥物,進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并列表比較常用解熱鎮痛藥的異同。教師還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中充分挖掘與藥物應用有關的素材,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安全用藥意識。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
(一)基于“認知過程”,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中職護理專業“藥物學基礎”課程往往只是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課程的縮小版,仍沿用“作用—臨床應用(用途)—不良反應”的知識架構。這一知識架構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程序,從學科體系的邏輯程序呈現教材內容,而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也往往以學科知識為中心,從知識的自身發展和演進來闡述,較少關注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難以適應中職生的知識水平及認知特點。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內容呈現力求具體形象、生動有趣、靈活多樣,著眼于學生“最近發展區”,把學科知識系統的內在邏輯順序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認知順序相結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例如,在學習“平喘藥”時,教學內容組織如下:播放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及臨床處理的視頻;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是什么,平喘藥分哪幾類,各類平喘藥有何作用特點,如何對支氣管哮喘病人進行合理用藥指導;學生圍繞引導性問題閱讀文本材料(教材、藥品說明書)提出假設,并說明理由;教師就引導性問題進行解釋(講解重點及難點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對假設進行修正(補充或刪減),進而得出正確結論。
(二)設計“先行組織者”,促進知識技能的協同遷移
“先行組織者”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課堂教學操作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就是在學生正式學習新知識前,先向學生介紹他們熟悉的、比新知識具有更高概括且能使新舊知識之間建立實質性聯系的引導性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就被稱為“先行組織者”。簡單來說,“先行組織者”是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橋梁,是認知結構與將要學習的教材間的橋梁,如圖1所示。
“先行組織者”既可以用語言文字表述或用圖片視頻呈現,也可通過實踐活動實現。例如,在學習“抗變態反應藥”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因進食海鮮、吸入花粉、注射青霉素等引起過敏反應的視頻及圖片作為“先行組織者”,由此引入新知識“抗變態反應藥”。 在學習“抗甲狀腺藥”時,以臨床見習作為“先行組織者”。教師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醫院甲亢科見習,見習內容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甲亢病人有何臨床表現?治療甲亢的藥物有哪些?護士如何對甲亢病人進行用藥指導?教師通過對見習活動過程及見習報告的檢查和評估,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抗甲狀腺藥”的學習。在學習“青霉素”時,可以用文字表述作為“先行組織者”。教學內容組織如下:通過多媒體課件用文字呈現急性扁桃體炎致高熱抽搐的臨床案例,并強調其中關鍵信息(作為“先行組織者”);教師講解急性扁桃體炎的致病原因,由此引入“青霉素”(當前學習主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學習材料(教材及青霉素藥品說明書),師生共同討論分析青霉素的抗菌譜、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教師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獲得對青霉素臨床用藥指導的相關知識與技能(促進知識與技能的習得與遷移)。
(三)設計“問題鏈”,促進認知結構的合理重組
設計“問題鏈”是教學內容組織的有效途徑,把教學內容以“問題鏈”呈現,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性歸納”這一流程,將教學內容層層推進,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及應用過程,實現舊知識的內化和新知識的生成,促進認知結構的合理重組。“問題鏈”可以基于一節課內容設計。例如,可以把“抗甲狀腺藥”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問題鏈”:抗甲狀腺藥有哪幾類?哪些甲亢病人可選擇硫脲類治療?使用硫脲類期間為何要定期查血象?→甲亢術前為什么要使用硫脲類與大劑量碘進行術前準備?→放射性碘治療甲亢有何優點?有何適應證?最主要的不良反應是什么?→為什么小劑量碘劑可防治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劑量碘劑可用于甲亢術前準備及甲亢危象?
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造性地學習,逐步達成教學目標。“問題鏈”也可以基于一個主題內容設計,即將一個復雜的大問題分解成若干有內在聯系的子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索子問題,在解決一個個子問題的過程中剝繭抽絲地深入到大問題核心,最終找到解決大問題的方法。子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子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更次一級的問題,進而建立不同層級的“問題鏈”。例如,針對“M受體阻斷藥”這一主題內容,可以設計系列子問題:
阿托品的作用機制是什么?
M受體興奮有何效應?
阿托品的作用與M受體有何關系?
阿托品的適應證有哪些?如何對病人進行用藥指導?
山莨菪堿、東莨菪堿與阿托品比較有何異同?
(四)構建“概念圖”,實現知識網絡的滲透貫通
“概念圖”是一種用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中職學生普遍反映:《藥物學基礎》教材結構龐大,理論性強,邏輯關系不夠明顯,需要記憶的內容太多,分析問題時不能準確篩選和提取信息。“概念圖”能夠把教學內容“網絡化”,通過箭頭和恰當的連接詞將中心概念與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聯系起來,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有效呈現思維發展及學科內及學科間知識的縱橫聯系、相互滲透,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例如,“藥物的作用”部分內容可以歸納總結成“概念圖”,如圖2所示。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最為關鍵的環節,教學內容設計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需要認真分析學生、課程標準和教材等教學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緊緊圍繞臨床護理崗位對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要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框架內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監控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效果,以期培養學生的藥物應用護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利民.現代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272.
[2]姜大源.職業教育的學習目標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8):1-21.
[3]劉紅熠.奧蘇貝爾學習理論及其對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116-118.
(責任編輯:王璐)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ourse Pharmacology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QIN Li-lian
(Yulin Medical School,Yulin Guangxi 537000,China)
Abstract:The co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while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ourse Pharmacology of nurs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e designe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focus on the basis, professionalism, practicality, flexibility and expansibility;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follow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students and apply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advance organizers", "question chain"and "concept map" to the teaching course flexibly, so a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Keywords: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pharmacology; professional ability;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