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娜
校本選修課程開發實踐初探
——以《美國那些事》為例
范燕娜
【摘要】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選擇、升學深造以及個人興趣發展的需要,很多校本選修課程被開發出來。以《美國那些事》為例,本文提出了該課程開發的背景和意義,概述了課程開發理念,總結了教材編寫原則,回顧了課程實施方式和評價體系,作者就高中英語選修課的開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選修課;課程開發;美國文化;跨文化交際
一、開發背景和意義
根據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高中英語課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模式。選修課程分為兩個系列,系列II為任意選修課程,分三類,即語言知識與技能類、語言應用類、欣賞類(教育部2003)。
跨文化交際是較少關注的選修課主題。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與人交流溝通。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能激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國際化視野,使他們的所學所知更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周瑞利2013)。
《美國那些事》以一篇篇小故事串起,讓學生體會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美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領略美國壯美的自然景色,了解美國人的風俗習慣,為他們今后的跨文化交際打好基礎。
二、教材的選擇和編寫
要上好一門課,教材的選擇很重要,因為它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載體。本課程的教材是創編與改編相結合而形成的。
通過學生訪談和調查,最終確定了12個主題作為本課程的內容。
Lesson 1:Americans and their festivals
Lesson 2:American cities
Lesson 3:Americans and education
Lesson 4:American homes and families
Lesson 5:American Presidents
Lesson 6:Oscar: all about movies!
Lesson 7:NBA and other Sports in America
Lesson 8:Americans and cruel wars
Lesson 9:Careers in America
Lesson 10:Chinese in America
Lesson 11:What will the future be?
Lesson 12:American Dream
在教材具體內容的選擇和編寫上,始終堅持以下3個原則:
(一)注重基礎,循序漸進原則
本校學生英語程度普遍不高。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中,我們努力體現基礎性原則,保證難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共同基礎和認知水平。我們對一些原汁原味的外國文章進行適當地修改,對復雜、生僻的單詞進行替換,對錯綜冗長的句型進行簡化,以降低閱讀難度。同時,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從易到難;所有章節都是根據學生對主題的熟悉程度來安排的。第一課選擇了和M3U1相關的Americansand theirfestivals,拓展介紹美國節日。每章節的內容也是先選擇淺顯易懂、生詞量少且接近學生認知水平的,然后再逐漸增加難度。
(二)培養興趣,寓教于樂原則
選修課與必修課在設立目的上的不同決定了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心理需求。
在American cities這個章節,我們以“賭博之都”“結婚之都”“自殺之都”為題,向學生展示了多面的拉斯維加斯。在談到舊金山的時候,又結合歷史,介紹了“舊金山”這一名字的由來,以及淘金熱對于該城市興起的影響。在一個個故事中,學生始終興趣高昂,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很強。
(三)滲透人文,提高審美原則
開設《美國那些事》課程,是希望學生能對東西方的文化進行客觀地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雷冬雪2010)
本課程最后一個章節為American dream,編寫內容較少,只回顧了前面11個主題,讓學生通過內容提示,總結美國精神及美國夢的內涵。同時,通過討論,與“中國夢”做比較,讓學生意識到兩者的異同,樹立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意識,提升愛國主義情懷。
(一)獨立閱讀與小組討論結合
閱讀是輸入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對美國文化了解不深,我們需給予他們一定的閱讀材料,為他們的思考和討論提供素材。
我們選擇了上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洛克菲勒為Americans and their corporations的主角。通過限時閱讀小故事,回答detailed questions,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能力。在細節理解基礎上,設置概括性問題,組織小組討論:“What do you think makes Rockefeller a success?”每個學生都能從故事中獲得靈感,討論中每個人都有話可說。這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概括總結能力。
式中:w ij(t)是輸入層到隱藏層經t次調整的權值;I jq是在第q組樣本輸入時節點i的第j個輸入。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
現代英語教學,常常需要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在上Americans and their wars這個專題時,我們選擇了幾部講述美國戰爭的影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戰爭。我們節選了《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來信》——這兩部影片從不同視角講述二戰時美日硫磺島戰役,展現給學生的是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溫暖。
電影給了學生最直觀的刺激,讓其體會戰爭,反思戰爭,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在綜合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后,教師以等第形式給出評價。
(一)活躍的課堂表現
了解美國文化當然是課程的重點,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也是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
我們以5~6人小組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小組成員隨機產生,每月輪換;通過與不同的同學合作,提高學生交際能力。小組討論也是思想碰撞的一個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還鼓勵每個學生擔當reporter,基于討論的總結發言,難度較小,既增強了學生開口的信心,又擴大了課堂活動的參與面。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又要對學生的表現做記錄,為評定提供依據。
(二)開放的課后作業
課外作業是課堂內容的延伸和鞏固。本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美國元素、體驗美國文化的同時,在情境中學習和體驗英文的魅力。設置開放的課后作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城市篇中,我們重點介紹了拉斯維加斯、舊金山和紐約。通過閱讀城市宣傳片和圖片,學生領略了城市的優美風光,體驗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本次課后作業:“Among these three cities, which one do you like to recommend to your friends for a visit? Why ?”學生可以選擇對學過的內容進行概括、改寫,也可以上網收集更多資料,豐富內容,讓介紹有新意、有特點。在下節課上課前用5分鐘時間,挑部分學生分享成果。
本課程主要關注跨文化交際這一主題,缺少可借鑒的選修課范本,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從選題到教材編寫再到上課,都以個人經驗知識為主,總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一邊累積經驗,一邊完善內容、改進方法。只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他們的興趣和發展為指導,《美國那些事》這門選修課定能越來越精彩,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增添動力。
引用文獻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雷冬雪.2010.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3):180-182.
周瑞利.2013.淺析新課程理念在高中英語課程的實施[J].祖國:教育版,(2):154.
作者信息:315000,浙江寧波,浙江省寧波市慈湖中學,8636395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