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國語學校,湖北 恩施 445000)
初中九年級歷史教學體會
彭芳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國語學校,湖北 恩施445000)
摘要:初中九年級歷史教學內容為世界史,這對九年級學生來說尚屬首次系統地接觸和學習世界歷史。一方面他們對新接觸的《世界歷史》充滿好奇,另一方面又難免因陌生而產生畏難情緒。結合教學實際,我們歷史教師在日常的世界歷史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興趣,要想辦法讓學生們明白原來“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一樣,都是由人創造的歷史,沒有特別玄妙高深的地方”。同時,要引領同學們直面中考的現實預期目標,善抓重點,善于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總之,我們要把九年級的歷史課堂,既打造得妙趣橫生,又主題突出,善抓重點,實現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很好地把握歷史課堂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統一,找準課堂趣味性和知識性的“黃金分割點”。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導向;自主性;歸納演繹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81-01
在初中九年級的世界史教學中,我們首要的任務是破除學生因對世界史的陌生而產生的畏難情緒,并培養起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學習興趣。首先,我們要告訴學生們,《世界歷史》這本教材的編寫體例和我們已經學習過的《中國歷史》大同小異、異曲同工,整個歷史發展主線也同上所述,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原則來編寫和排定的:歷史主線和文明發展順序遵循原始社會及氏族組織的演變——亞非歐的奴隸制文明和青銅時代——采邑制及亞非歐的封建化——古代東西方的戰爭及文明交融——古代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殖民擴張——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擴大——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等這一歷史主線。再結合我們已經學習過的中國歷史的主線: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農業文明——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和近代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進行橫向比較,讓學生在橫向比較中找到那種熟悉感,因熟悉而破除陌生與畏難情緒,同時也明確了九年級世界歷史的學習主線,對學習世界歷史有了一個宏觀的輪廓概念。同時,在具體的日常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還要注重精細備課,精細化地進行教學設計,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抓住知識重點,做到歷史課堂既歡聲笑語,又知識嚴謹,主題突出。
第一,我們要創建問題導向型歷史課堂。問題導向型課堂的優點在于能突出教學重點,幫助同學們集中思維重點和思考視角。比如在教學四川教育出版社的《世界歷史》(上)第一課《人類的形成與文明的曙光》時我是這么引導學生學習的:“請同學們先把課文通讀一遍,讀的時候拿著筆,在你們認為應注意的地方做好標記,這是同學們的任務;老師的任務是在黑板上寫出幾個問題,等同學們通讀完課文后,我們來一起追尋答案,好嗎?”我板書的問題是:1.人是從何而來的?2.原始人類使用什么工具?和已學過的中國境內的原始人有何異同?3.原始社會組織是如何演化的?4.原始社會后期出現的貧富分化預示著什么?我們已學過的中國山東境內的大汶口人晚期墓葬所體現的貧富分化又預示了什么?他們有何異同?當學生第一遍通讀完課文后,我引領他們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很快解決了問題,但有一部分同學對已學過的《中國古代史》的內容已經陌生,回憶不起我國山東大汶口人的貧富分化狀況及當時情形,我就幫助他們解決了這一問題。最后,又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把課文通讀了一遍,我再請同學們暢談學習心得體會,很多同學都說到了“原來《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是如此的相似:石器時代,氏族組織,貧富分化,階級產生,國家就要出現”等觀點。在講《中古日本與阿拉伯國家的興起》時,我亦“如法炮制”:首先給自己下任務:提問題;給同學們下任務:通讀課文并拿著筆勾畫圈點,通讀完課文后我們一起去“追尋”問題的答案。我提出的問題是:1、日本是哪時候進入奴隸制時代的?那時我國處于哪一歷史時期?這說明了什么?2、日本是哪時進入封建時代的?通過什么變革進入的?我國又是哪時候進入封建時代的?兩相比較,這說明了什么?3、對于阿拉伯,你們知道些什么?請列舉出來。阿拉伯的興起跟哪一宗教有關?學生們通讀完課文后,基本都能確定這幾個問題的答案了,就是關于“日本進入奴隸制時代的公元3世紀我國處于哪一歷史時期”仍不甚了了,我是這么做解答的:“公元220,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東漢帝國滅亡,三國時代開始。請問:‘公元220年處于哪一世紀’?”學生們經過思考,都答出:“公元三世紀”,并都表現出自然而然的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再追問:這說明了什么,請討論后作答。同學們經過討論后,并結合日本在公元646年經過大化改新才進入封建時代的史實,得出結論:古代中國比日本先進得多,日本是我們的學生等觀點。更有善于總結歸納的學生指出:“古代中國不論哪一文明形態都比日本先進得多,出現得早,日本正是借鑒和學習了中國的先進文明形態后才進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革,才得以不斷進步。甚至可以說,古代中國的很多文明形態,比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都出現得早,水平更高”。對于如此精絕的回答,我和其他同學都回報以熱烈的掌聲以示感謝和激勵。
第二,作為九年級歷史教師,我們還要直面中考,直面現實,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做好歷史知識體系的儲備工作。歷史是由很多個歷史時期、很多歷史人物、很多歷史事件交織發展而來的,我們初中階段學習的歷史屬于“簡史”性質,有很多個知識點需要學生去學習,去解決,去記憶,去掌握。如果我們歷史教師不能引領學生學會綜合思考、歸納分類、總結整合這些知識點的話,我們自己和學生都會有一種越學越散、一盤散沙的感覺。我們學習歷史就像沙里淘金,在千年歷史長河中,從很多金沙中不斷篩選出一個一個歷史知識點,并把它們融化提煉,做成一個一個的知識板塊,歸納總結成歷史知識體系,做好知識儲備,才能養成學生綜合思考、歸納總結的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能力。比如學習了《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和《近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這些內容后,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善于去分析和比較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與近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美國、法國等確立的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異同,并從歐美近代民主政治體系中追根溯源,找到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子”和基因,并“倒查”追尋近代歐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歐洲中世紀工商業城市和自治城市的關聯。通過縱向比較,綜合思考,定向分析,我們既能把已經學過的有關聯的知識板塊聯系起來,同時,這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的知識體系整合過程。
我們只有引領學生做到善于歸納總結知識體系,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把背誦記憶得來的東西,轉化為學生自己實實在在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