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玲
摘 要:以故事、魔術、問題、生活實際來創設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輕松地獲取數學知識。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數學課堂
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枯燥、乏味的。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很難主動去學習、探究數學知識,而被動地在老師的強制下學習,容易造成學生厭學。因此,創設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數學課堂上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那么該如何創設情境呢?
一、故事妙引注意
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數學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七的乘法口訣”時,我講述了《西游記》中的一個小故事,當講到孫悟空被放入煉丹爐中,旺火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煉成火眼金睛時,學生看著屏幕上煉丹爐中孫悟空注意力十分集中,眼神中流露出對孫悟空的敬佩之意,就在這時我問如果煉了六個七天,能煉成火眼金睛嗎?學生十分流利、自然地說六七四十二天不能,時間太短。五個七天呢?四個呢?……學生很容易地把七的乘法口訣學會并記得很牢。
二、魔術吸引眼球
魔術不光是孩子,就對成人來說都覺得是十分神奇的,所以用魔術吸引學生眼球并不難。學生在課堂上的眼神隨著老師走,就意味著他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了興趣。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角”一課時,我利用魔術的形式將五邊形變成四邊形、三角形,最后呈現出角的形狀,學生對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圖形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有的想知道它是怎么畫出來的,有的想知道這個奇怪的、張著大嘴的東西各部分的名稱,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獨立自主地學會了有關角的知識。
三、問題觸引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會激發學生追根溯源的欲望,滿足自我認知的需求,也就會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一課時,我提問學生:“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學生很流利地答出來。接著,我出示了一個圓,并問學生:“你能求出它的周長嗎?”學生回答:“可以用皮尺量一下。”我又問:“有沒有一個公式可以計算圓的周長呢?”這一問使學生陷入了思考,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四、生活導引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老師把來源于生活中的數學回歸于生活,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環形面積”時,我利用教室里的火爐蓋子,引導學生觀察并發現環形面積,學生很容易發現環形面積就是大圓面積減小圓面積。這樣,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同時也教會學生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去解決問題。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對學生獲得學習興趣與自信心,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讓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宋海俠.數學課堂如何創設情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1).
編輯 黃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