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韡
【摘 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是以識字、寫字為主,逐步進行朗讀與閱讀能力培養的語文教學活動。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并為中年級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從低年級就要逐步開展一定的寫話訓練。低年級寫話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寫好幾句話和一段話,做到有內容,語句通順、連貫。本文將就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寫話能力;培養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寫話目標之一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那么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習作氛圍,激發他們的習作興趣,挖掘他們習作的潛能,培養他們的習作能力,是眾多低年級語文教師苦苦思索的問題,也是新一輪課改關注的焦點。本文回眸總結多年課改實踐經驗,談談培養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識字教學,為寫話打好基礎
識字是提高學習能力的前提,也是寫話的基礎。如果識字不過關,那么寫話將無從說起。因此,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在識字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漢字的音、形、意相結合。漢字是由音、形、義三個因素構成的統一體,識字的過程就是牢固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聯系的過程,為學生感知字的任何一個因素時,要能準確地再現另外兩個因素,即見形而知音、義,聽音而知義、形。二是識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實物、標本、模型、投影、錄像、動作演示等直觀手段,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建立字詞與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樣有助于在識字過程中增加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三是識字和寫字相結合,寫字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手段,學生識字以后,如果不及時指導他們書寫,就容易遺忘。識字教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本身是枯燥的,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把好識字這一關,為寫話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實行激勵性評價,激發愿望寫話愿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尊重與鼓勵學生能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而一個經常得到負面評價的學生,就會產生負驅動力。為了能夠讓學生產生寫話的愿望,對寫話有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寫話,如評選小作家,對于那些寫話能力較強的孩子,讓他們當選小作家,并上講臺讀自己寫的話,給他們創設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如,評選佳作獎,獎勵給他們一朵紅花,一個大拇指,教師幫助孩子修改寫話作業參與投稿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激勵形式,讓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愛上了寫話。
同時教師還需注意,激勵學生寫話時要多贊美,少批評;多肯定,少否定;多形象,少抽象。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是形象的,他們喜歡各種各樣的贊美符號,喜歡各種新奇的東西,喜歡一些看得見的實質性的東西。在批改寫話時,只要發現閃光的詞句,可以再下面劃上鮮紅的波浪線,讓作業本上彩霞滿天,結尾也用上各種評價式的贊美符號。
三、借助看圖說、寫,感受寫話樂趣
圖畫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因為它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兒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級思維的特點。因此,低年級寫話的訓練形式以看圖寫話為主。“看圖”是寫話的基礎。沒有把圖畫內容看清楚,就不能準確表達圖畫內容。學生看圖的過程,就是發展學生的觀察力的過程。剛入學的孩子,觀察的事物是隨意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沒有目的性也沒有觀察的順序。教師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全面、有步驟、有順序地進行觀察。然后是想象,從看到想,這是形象思維轉換成抽象思維的過程。因此,“想”是看圖寫話的靈魂,缺少了豐富的想象,學生就只能寫出平淡無味的語句。想象之后要引導學生將所想到的說出來,學生在寫作時能表達清楚,有條理具體,那么寫話就輕而易舉了。
看圖寫話,最終還是歸結到“寫”上面。低年級的寫話,一年級以寫好一句話為主,二年級則主要進行連句成段的句群訓練。剛開始學習寫話的時候,學生識字量有限,因此,不求生動具體,只要學生能把話寫完整,寫得通順連貫,別人能夠看懂即可。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寫話訓練后,學生具備了寫完整的話的能力,觀察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此,寫話的要求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寫具體,寫生動。理解了看圖寫話的整個過程,便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
四、引導閱讀和觀察,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是以知識的積累為基礎。知識面狹窄,信息量少的學生是寫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多記憶優美的詞語或范文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積累知識、收集素材,一方面可以從閱讀中獲得,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生活中攝取,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同樣是習作的關鍵一環。作為孩子,天真無暇,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發生在身邊的一件件小事,眼里看到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等許多材料,都是寫話的源泉。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實際引導學生去觀察,有目的去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有側重點去觀察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跳出課堂小圈圈,經常帶學生走進自然,體驗生活,親身感受周圍的一草一木,身邊的人和事。然后再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再現觀察的情景;指導學生整理、收集、提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