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娜
摘 要:任教信息技術學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一普遍性問題:表現“安靜”,缺乏自信。針對這極端“聽話”現象,從課前、課中、課后三處入手,改善課堂氣氛。具體在提高信息技術教師自身素質,加強與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溝通;巧設教學方式,挖掘學生優點,借助肯定與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走“近”學生,化“師”為“友”幾方面提出建議并進行探索實踐,破“靜”為“動”!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信息技術課堂;自信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第一中心小學,是一個擁有近3000學生的“大家庭”。其中絕大部分學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子女。擔任10個班的信息技術教學,發現一普遍性問題,課堂相當“安靜”,學生缺乏自信。學生不敢主動發言,大部分學生是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不敢舉手;學生只會重復教師的演示,不敢自主操作與探究。
教學片段一:每個班的第一節信息課,學生都坐得非常端正,凝視著我,不敢有小動作。對于新的班級,我先進行了自我介紹,之后以提問的方式希望班上能有學生來簡單向我介紹班級大概情況,比如總人數(男女同學人數)、學習、紀律等方面,目的是能和學生有個初步認識,摸摸各班班情,以便開展后續教學。然而,只有很少量的學生主動舉手發言,其余都是沉默不語,或是嘴里嘀咕著什么,即便舉手也是十分猶豫。顯然學生有思考老師的提問,但不敢舉手發言。“怕回答錯誤?怕在同學、老師面前丟臉?怕老師的批評?”我如實將自己的揣測告知了學生,大部分學生在座位上使勁點著頭。之后我叫起幾個學生,回答其實都很好,但說話聲音很輕、很沒自信。
教學片段二:課上只有個別學生會提前開機或打開書本翻看,其他學生都只是端正地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等待老師的指示。老師不說開機,不說打開書本看第幾頁,或許他們會一直“靜坐”下去。
教學片段三:技能教學中,班上只有幾個學生敢自發探索,敢打開“這個”,點開“那個”,大部分學生只會“重復教師的操作”,甚至有些學生都不敢去“點擊”教師演示中沒有涉及的工具或選項。
分析:如果說片段一是因學生和老師的“第一次見面”,但在之后的教學中,片段二、三幾乎會出現在每堂課上。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農民工子女由于地區、家庭背景上的差異,對計算機的接觸率各不相同。不少學生家里根本沒有條件配備計算機,很多只能在別人家偶爾玩一玩,加上生活習慣、見識等方面因素,學生就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這使得課堂上,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這樣的技能課上,學生就顯得更為膽怯,更為“安靜”。這種“靜靜思考”的課堂,無疑增加了教學壓力。一直持續勢必影響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落實和達成,十分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改善這一極端“聽話”現象,增加課堂上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
一、多方了解,掌握各班整體課堂表現情況,為課堂做足準備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及對德育工作的認識
作為教師,育人的思想和理念極為重要。多閱讀關于農民工子女心理學的書籍,多關注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教學的案例資料,不斷完善自身理念、豐富自身內涵,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2.加強與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溝通,熟悉各班具體情況
班主任老師的作用不言而喻,平時多與各班主任交流,能有效得知學生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對某些家境、生理或心理特殊的學生,教師事先了解情況,提高關注的作用不容忽視。對比其他學科課堂上的學生表現,找出異同之處,對改善課堂氣氛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班上總有個別學生在班主任或主課老師面前表現優秀,但在副課上就隨心所欲,判若兩人。
二、巧設教學方式,挖掘學生優點,及時肯定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作為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和學生最多的接觸與碰撞就是在每個信息技術課堂。信息技術教學不是單純的“告知、模仿”式教學,其更多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嘗試與探索,發現與研究,在實踐中獲取認知與技能,在體驗中提高情感與價值觀。
如何保證35分鐘的課堂效率?如何在這35分鐘內讓更多學生戰勝內心的膽怯,敢于開口說,敢于動手創造,不讓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筆者嘗試從教學方式入手,在教學環節上創造條件,挖掘學生閃光點,充分發揮肯定與鼓勵的作用,讓學生擁有自信。
1.關注學生神情,消除內心顧慮,變“生”為“師”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對于農民工子女而言,在家得到來自家長的表揚相對較少,在校老師、同學對他們肯定與鼓勵的力量不容小覷。
案例一:在教學浙攝版三年級上冊《可愛的鼠標》一課中,利用鼠標給桌面上的圖標排座位,旨在讓學生掌握鼠標的單擊與拖放技能。但初次接觸或很少接觸鼠標的學生就會控制不到位,往往會雙擊打開圖標,或是右擊后拖放圖標出現菜單,造成各種不同問題,桌面變得更加凌亂。當時,我發現一位言語不多的女同學試圖舉手求助于我,但舉了又放下。當我廣播展示她的桌面時,
生1:這是誰的啊?
生2:啊!怎么是這樣的?
生3:錯了吧!
……(班上各種聲音陸續呈現)
機會來了,為壯大這些聲音,我首先肯定了質疑的學生,表揚他們能發現問題并說出來。我請其中的一兩位學生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于是這些原本以為會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樂滋滋的。
師:老師非常喜歡這位女同學的桌面,因為她告訴了我們鼠標的另外用法,并且自己大膽地進行了嘗試!老師要獎勵她一個獎章,她也是咱們班第一個獲得獎章的同學!
全班同學肅然起敬,我請這位女同學上教師機演示自己的操作,出乎意料,她居然還能一邊演示一邊講解自己是如何控制鼠標的。就這樣在她的“失誤”中以特殊的方式學習了鼠標的雙擊和右擊,以及右鍵菜單。
生1:下回我也大膽點幾下!
生2:我也要爭取獎章!
……(不少學生都說出自己的想法)
課后,我找來這位女同學問她當時為何不敢舉手問老師,她便坦然地說出害怕同學笑話,害怕老師看到她的“錯誤”!將錯就錯,失誤的表現,也能找到值得肯定的“那一點”,若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這一點”,給他們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相信他們會還你一個實現課堂價值的機會。
2.注重小組合作,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品嘗成功的喜悅
由于學生學習差異較大,他們的技能水平也參差不齊。小組合作可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建構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生生交流、生生教學,學生在沒有心理負擔的前提下,更敢于開口表達自己的意見。
案例二:教學浙攝版三年級上冊《復制與變換》一課時,對花作為“種子”的“復制”“粘貼”技能,我以課本上的方法作重點講解演示。在學生完成“裝點校園”任務后進行組內“參觀校園”,并在組內交流評價后請組長進行班級交流。一位組長的發言是這樣的,
組長:老師,我發現復制粘貼還有其他方法。
廣播后,他很開心一邊演示一邊解說,雖然說得不專業,但看得出已經很努力想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演示完,全班同學都發出了驚嘆聲,不由得給他熱烈掌聲。
師:你是如何發現新方法的呢?
組長:我是看到我們組×××同學在用這個方法,于是我也試了試,果然行!
(他的回答再次讓我詫異。)
此刻,大家神奇的目光一齊投向了×××同學,這位同學一下子臉紅了,沉默不語。我邀請他來到教師機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與方法,同時向全班說明以后咱們班又多了一位“信息老師”,就是×××同學,并給這兩位同學頒發了獎章。
上例中,幾乎所有學生都只是在模仿教師操作。面對整個班級,教師不可能及時關注到每個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學生既是組內成員,也是組內老師,當發現組內成員有“新招”時,往往能激起其他成員的熱情。課下我找來這兩位同學,明顯的,一個比較活潑,善于表現自己;另一個比較內斂,善于思考探索。我將他倆配成搭檔,一個演示一個解說,他們十分樂意,并說以后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三、走“近”學生,化“師”為“友”,為課堂鋪下情感基石
《班主任教導力》所言:“想讓學生愛上你的課堂,先讓學生‘愛上你。”在學生面前,教師不能高高在上,尤其是本身就處于害怕老師年齡段的小學生,更重要的是在這群特殊身份的學生面前。只有老師自身放下架子擺正位置,和學生走得近一些,對學生多一些了解,才有機會從內心接近他們,當他們“不膽怯”的時候,方能喜歡你的課堂。
案例三:空暇課間,我經常到走廊上,看看學生的課間游戲,聽聽學生的課間談話。見到男女學生都在跳皮筋,我也藏不住內心的童趣,和他們湊在一起,開始學生覺得有些奇怪,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在說笑道:“原來我們信息老師跳皮筋這么厲害啊!”課前幾分鐘,因為事先了解到這個班級幾乎沒有本地學生,在走廊上我問了句:“不知道咱們班有沒有來自溫州的同學?”“有的有的,我和他兩個,老師,你也是溫州來的嗎?”一個平時相對活潑的“調皮鬼”忙接話道。之后簡短的幾分鐘,一群孩子也過來湊熱鬧,原來他們倆一個來自溫州瑞安,父母在店口經營鞋業已經好多年了,另一個來自蒼南。與此同時,學生也知道原來信息老師的母校就在溫州,還知道溫州的很多事情呢!那節課上,我發現學生聽得特認真,平日里說來無效的激勵性語言,也似乎特別奏效。積極主動舉手發言的學生也多了不少,尤其是那個“調皮鬼”還特別能與我配合。
當學生不再覺得老師是那么高大神秘,而是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大朋友時,學生便會對你敞開心扉。同理,老師的建議和道理,他們也能欣然接受。
一學年的嘗試與實踐讓原先的課堂氣氛有了明顯改善。課堂上自信參與互動的學生越來越多,課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受多方因素的影響,想讓所有學生能主動成為課堂主人,還需要長期的更多的探索,需要在不斷完善中實踐,更需要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關心與注重。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