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協作學習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并得以推廣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之中。但目前有很多教師只是簡單地做做樣子,并沒有具體地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致使學生不能有效地參與其中,無法體會協作教學的樂趣。從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含義、特點、模板及策略幾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協作建模;教學設計
基于協作建模的教學方式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非常有效果。但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需要教師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使用正確的教學手段,引導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教師能掌控大局。
一、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含義
小學數學的基于協作建模,是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學習數學知識的教學手段。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為每個小組下達任務,小組通過對話、討論等方式獲取答案,從而學習新的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學問題的設計,是協作建模教學設計成功的關鍵點,需要教師對其有一個正確的掌握與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將其落實到具體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協作建模的教學設計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
二、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特點
1.教學結構的設計
對于教學結構的設計,要求教師掌握學生的認知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協作建模學習在結構上分為兩個部分:協作建模部分和獨立探究部分。傳統的教學是教師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然后通過學生的逐個解答,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但這種教學方式會讓一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不能時刻都在認真聽講。因此,協作建模的教學設計對小學數學教師組織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2.構建協作建模任務設計
協作建模任務設計有兩個支架:協作前的支架和協作建模任務支架。它可以改變原來教師提問設計瑣碎的情況,幫助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加深學生印象。當學生處于協作前支架的情況下,會表現出注重表象的積累、答案不唯一的特點,并且是以任務單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當學生處于協作建模任務支架設計時,一方面,對于建模有非常明確的規格要求;另一方面,學生對于自己獲取的數據要整理并記錄。這不僅可以加強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會讓小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產生好奇心,促進學生學習。
3.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1)分—總的教學設計。數學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這些問題既要讓學生能回答,也要讓學生可以動腦思考。數學教師盡量選擇答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思考、討論,再讓學生把各自的答案進行整理,以小組的形成整理成全面的答案,讓學生在思考、探討中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2)總—分的教學設計。教師也可以給每個小組一個大問題,然后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點,讓每個人負責一個具體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然后等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對的答案以后,再進行討論、分析,從而解決問題。這樣的學法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己動腦思考的好習慣,而且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的條理性。
三、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模板
基于協作建模小學數學設計與傳統的教學設計模板相同,主要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五部分,筆者以最大公約數為例,闡述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模板,如,教學內容:最大公約數;教學目標:掌握公約數與最大公約數的概念及用法,并能在具體學習、練習中會使用;教學重點:教會學生怎樣理解公約數與最大公約數,并學會自己找到最大公約數;教學難點:學生在具體操作用的使用,對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的準確理解。
四、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策略
小學數學的協作建模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這種學習方法需要各自的小組獨立完成各自的任務以后,再形成一個整體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基于協作建模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建模的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進去,幫助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保持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對于小學生提高團隊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王清.淺談協作建模在數學教學中的設計[J].黑河教育,201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