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興
摘 要:人文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充滿著豐富的深遠博大的人文資源。從理論認識上闡述了歷史教學落實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實踐操作上強調歷史教學落實人文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從而指出只有全面和健康發展的人,才會給人類帶來繁榮和和諧。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素質;學習興趣
開展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使歷史教學得以良性發展。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有責任心,敢于擔當,要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把培養學生是否具有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社會使命感,是否具有民主、平等、競爭的意識,開拓進取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不畏困難挫折和勇于挑戰的頑強意志等優秀品質,作為歷史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把注意力和衡量標準從追求學生的分數,轉到致力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水平,特別是優秀品質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上,因為這是歷史教育活的靈魂。
一、整理貫穿于歷史教學內容之中的人文知識要素,是開展歷史人文素質教育的前提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充滿著豐富的深遠博大的人文資源。人類生生不息,不斷進步,造就了合乎規律、合乎人性的精神財富。先秦的屈原講愛國,近代的譚嗣同講愛國,我們今天仍講愛國。歷史發展的內容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主題也在變化,但人類最本質的精神是永恒的。
鑒于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資源(包括以歷史教科書為核心的教材體系、學校圖書館、鄉土課程資源、影像資料、遺跡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和網絡資源等)中豐富浩大的人文資源。如,武夷山漢城遺址、赤石暴動遺址、五夫紫陽樓等,為學生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資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的獨特優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以人文主義理念所支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都蘊涵豐富的人文色彩,作為歷史教師有責任去認真發掘和探索。
二、明確人文素質教育與初中歷史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在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
義務教育初中階段設置了歷史課程,就是把人文素質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在課標中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課程的內容的選擇應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該課程將給予學生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和社會理想,使他們能夠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合格公民。
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思說:“教育是培養一代人的精神,必須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從歷史中汲取養分。”歷史學科的功能和作用在于通過歷史知識這個龐大厚重的載體去認識和明曉社會變遷的規律和趨勢。
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教學,更應該重視學生在歷史教學情景中自發獲得體驗和感悟,并把這種體驗和感悟內化為自身的素養,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為感受歷史提供更多的條件
歷史是已逝去的發展過程,不能重現,無法直接感受,因此教師必須豐富重視,為學生感受歷史提供條件,努力實現教學內容重現方式的多樣化、科學化。例如,講二戰時,給學生看“二戰實錄”,使學生從中感受戰爭的殘酷性,產生熱愛和平的強烈愿望。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做一個有心人,如筆者在帶學生到福建武夷山德育基地去考查漢城遺址時,對“華夏第一井”“瓦當”“鐵器”等進行講解,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那種直觀性使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江南第一城的雄偉和壯觀,古代南方勞動人民的智慧。這既滲透了鄉土教材,又增強了愛國愛鄉的感情。
2.重視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作為一種學校實現教育目標而進行的活動,具有它的特殊性和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務。如在“四大發明”這一節的教學中,要學生對紙的認識展開教學,整個課堂以討論為主,明確“四大發明”的發明過程,最后以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貢獻結尾。師生仿佛經歷了一次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育家趙亞夫先生說:“人性是歷史教育理論涵養的最高標準。”在歷史課堂上不斷挖掘人文精神內涵,如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岳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等。在學生求知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歷史人格教育資源的優勢,使學生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人文素質得到提高。
3.重視學生感悟
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表現在感悟上,而感悟是人生命的重要標志。以商鞅變法為例。商鞅個人的改革勇氣和大無畏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大力渲染,以期對學生的道德人格產生積極影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教學中,北魏孝文帝為推進改革而不畏艱難險阻的改革毅力,是對學生進行堅強意志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
教育的過程是知識交流的過程,是心靈溝通的過程,更是生命對話的過程。在現行的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是現代人一生發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最能體現人文精神的歷史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相信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人,才能真正擔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何成剛.歷史教育的價值 回歸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12(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