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榮義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年,課程標準也幾經修改。在新課標下如何進行初中數學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已經涌現出不少好的方法和經驗,但大多是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或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學的總體把握方面的討論還不多。在此,就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的總體把握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新課標;“雙基”;“四基”;教學主體;數學應用意識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始于本世紀之初,迄今已有15年了。2011年教育部又對課程標準做了進一步完善,把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實現:(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2)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3)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實現新課標的這一教學理念?在此,本人也談談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就算是拋磚引玉,供大家一起商討。
一、突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雖然新課改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了,然而時至今日,大多數老師大多數情況下仍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跟著練”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結果,除了少數精英學生外,大多數的學生因為覺得數學難、繁、枯燥乏味敬而遠之,與新課改的初衷相去甚遠。為何新課改十幾年了還普遍存在這種狀況?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師認為新課改教學中那些合作、交流、探究都是花架子,忽視屬于學生自己的經驗,忽視學生是教學活動中一個個鮮明的個體而非“知識的容器”,更是忽視了學習不僅是要掌握知識,其本身更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具有生命力的過程。
正因如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也就是說,在教學活動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怎樣才能發揮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呢?筆者認為:
1.更新觀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基礎和有利手段,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了和諧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積極作用,才能體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下唯我獨尊的思想,樹立教師是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的服務者、交流者、合作者的思想意識,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親近學生,關心學生的進步,甘當他們“登高望遠”的階梯。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從而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2.創造學生主體性地位發揮的課堂環境
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創造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究知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環境。
(1)充分信任、理解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主體參與的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能活躍人的思維,發揮人的智力潛能。創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水平設置教學目標,并以學生的學為落腳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盡可能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造機會。在營造民主氛圍時,做到把學習的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獨立策劃學習活動,自己學習同類知識,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即時評價要熱情而中肯,對于學生答錯的問題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坐下再想,有不同意見可以發表。允許在課堂上與教師討論,爭論數學問題,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發表,并且充分地讓學生闡述他們的理由。
(2)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選擇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形式
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育就會變得高度有效。”為了選擇課堂教學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同時研究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情。教師作為引導者、設計者,在備課時要“兩個轉向”:從注重備教材,轉向更多地備學生,即注意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在本節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應對措施;從注重備教法轉向更多備學法,即備如何創造問題情境及教材處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根本宗旨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能力。因此,要求自主式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篩選和整理知識信息的能力,遷移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能力等。在教學中通過精選背景材料,采用以舊引新、設疑激趣等方式及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報告中指出:“教師的職責是激勵學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拿出現成真理人。”近年來教育理論研究發現,人的主體性包括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而創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
二、要把培養學生的“四基”能力作數學教學最根本的目標
有數據表明,在全體從業者中,所從事的職業與數學直接相關(比如從事數學研究的、教授數學、從事統計工作、研究天文學、理論物理學等)的人,在同齡段從業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0.1%。也就是說,平均1000個就業者中,只有不到1人,他所從事的職業與數學直接相關。因此,新課程標準把初中數學課程設置定位于服務全體初中生,即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也就是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以全體學生的一般發展為基本宗旨,但也不能對未來的數學家的成長制造障礙!基于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作為數學教學最根本的目標。
在此,有必要說一說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為何把“雙基”提升為“四基”。長期以來,說到義務階段的數學最根本的教學目標,教師想到的就是“雙基”,即基礎知識要扎實,基本技能要熟練。也正因如此,過去的數學教學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大搞題海戰術,以本為本,見物不見人。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實行課改后,為了改變這種弊端,2001年版的課程標準就規定了基礎教育階段所有課程應該努力達到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的目標。結合這個三維目標,2011年版課程標準正式提出了“四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雙基”發展為“四基”有兩個重要的意義:
第一,“雙基”僅僅涉及知識與技能,而新增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較好地體現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二,“雙基”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個基礎,但是創新型人才不能僅僅靠熟練掌握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來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能夠自己獨立思考,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因此,“雙基”變為“四基”是十分必要的,從這個意義來講,培養學生的“四基”是初中數學教學最根本的教學目標。
三、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作為貫穿數學教學的主線
我們常說: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教師卻忽略這一點,為學數學而教數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嚴重脫勾,使學生不知道所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有何用處(這也是不少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翻開課改后的初中數學教材可以看到,無論是為新知識點的引出而設立的問題,還是為鞏固新知識點而設立的例題,大多數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之所以這么編排,我想這無非是在明確給我們傳遞一個信息:數學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數學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之所以強調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這是因為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是時代的需要
數學是現代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之一,它所體現的思想方法、邏輯推理、空間觀念和實際應用價值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數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數學已成為培養高科技人才所必備的重要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就是把數學素養轉化為提高公民的素質。
2.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需要
創新思維也稱創造性思維,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的方式用以處理某種事物或對某種事物作出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其思維活動方式不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異。表現在知識與概念的掌握與理解上,不僅能將新知識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識系統中去,而且能利用新知識新概念去改造原有的知識概念;表現在解決問題上,不死套公式而是融會貫通,善于用簡捷適用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表現在創造活動中,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具有創新意識,具有豐富的創造想象力。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思維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數學教學過程中是教學概念還是思維對象所說的那樣:“教學x的概念不是教學x的恰當方式……教與學的基本的最終目標是思維對象。”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發展其思維能力,如在定量思維、空間觀念、合情推理等方面獲得發展。特別是要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堅韌獨立、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等創造性人才所具有的優良共性品質。
參考文獻:
[1]馬復.學科教學策略系列初中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顧沛.數學基礎教育中的“雙基”如何發展為“四基”.南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3.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