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林雯
摘 要:在小學圖形教學中,學生可進行的操作,應放手讓學生親手做一做,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多動手操作,通過“量、拆、剪、割、補、移、拼、擺”等練習,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達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guān)鍵詞:數(shù)學教學;動手操作;操作能力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注重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課前讓學生每人分別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兩個等腰三角形、兩個直角三角形。課堂提問:你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學生回答問題后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先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然后啟發(fā)提問: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或四邊形),又接著問: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它的面積是原來三角形面積的幾倍?學生一一作答后,于是學生懂得了“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這一方法,即三角形面積=底×高/2。
又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先出示兩道復習題做鋪墊:你們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使用什么方法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在學生思考回答后,我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啟發(fā)學生運用“割”“移”“補”等方法來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各不同的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操作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活躍了思維,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同時潛移默化地了解了轉(zhuǎn)化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再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事先準備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三種空心圓錐和空心圓柱教具各一套和一定量的沙子,讓學生上臺動手操作“量一量”,用空心圓錐裝滿沙倒入空心圓柱體中,看要幾次能裝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種教具三次剛好能裝滿,第二種教具和第三種教具都不是三次,于是學生知道了“圓錐體的體積是與他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激活了思維。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很多方法,只要我們平時注重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