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風
摘 要: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設計,能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
“興趣”是孩子各種創造力、求知欲的原動力,只要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無止境地去追求、去實踐。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欲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下面我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體會。
一、創設和諧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關愛和信任學生,把他們看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營造和諧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學生的意見,寬容學生的錯誤,鼓勵學生的創新,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持贊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使學生感覺到如沐春風,如浴春雨。在課堂上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對能順利完成訓練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更有自信。對待那些在訓練中遇到困難的學生,也不能選擇批評,不要挫傷他們的信心,而應給予啟發引導。
二、創設趣味性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應試教育下,很多孩子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一提起數學課,仿佛就是無休止的計算。其實,數學應該是小學階段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有趣的學科。因為它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如形體語言,課件,錄音錄像,簡筆畫,故事表演,等等,再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涉境體味,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等式的基本性質》、《簡易方程》等課時,我借助教學課件,分別以生動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戲導入新課。學生在娛樂的同時復習了舊知識,產生了新問題,接下來便主動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學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學習效率很高。
三、創設探索性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理論提出“三主”的觀點:即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重點,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又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我先出示長方形框架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請學生說出它的面積,然后教師捏住長方形框架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我提問:同學們能說出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嗎?學生l回答:它的面積不變,還是6平方分米。學生2回答:它的面積變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這兩位學生的回答,而是給學生留了一個懸念: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怎樣求得呢?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設這種情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進行探索,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求知欲望就被激發出來,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硬塞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四、創設競爭性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泵總€學生都有每個學生的不同,所謂千人千面。我們不應用“唯我獨尊”的威嚴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應創造能讓學生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在爭論之中,尋找自我價值得體現,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的內驅力,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講授“8的認識”,在做課堂練習時,我拿出兩組0至8的數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隊,女隊進行比賽。雖然此刻我還沒宣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同學已進入了我所設置的情境中,暗中為自己的隊加油,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
五、創設游戲性情境,增進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我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我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并受到正確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了學習興趣。
六、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內容時,我提前讓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和幾種三角形的紙片。讓學生試做每個圖形的對折,使圖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學生通過操作后發現有些圖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圖形不能完全重合。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設計,不但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原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