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清
【摘 要】數學教學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感受著數學的魅力所在,學生學起來自然就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經驗;興趣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的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使數學變得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如何讓數學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習內容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越感興趣,自然接收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融于教案,以多樣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節課時,利用秋天大雁南飛的生活情景導入新課,初步感知大雁從“一”字形變成“人”字形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角。然后,再讓學生找找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角,學生的興趣馬上高漲起來,紛紛回答:把扇子打開以后就形成一個角,時鐘的時針和分針形成了一個角……教師適時導入新課。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具體形象的,這就產生了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學面前許多學生感到無能為力,枯燥乏味,久之就會對數學失去興趣。為了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畏懼心理,教師在教學時要聯系生活實際。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努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表演、交流,從而切實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體驗數學之魅力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環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因此,教學中盡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將生活經歷轉化為學習情景。
如在教學《小數加法》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出示某同學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學生喜歡的商品,標上單價(用小數表示),該同學選購其中兩件商品,請同學們幫著算一算,要花多少錢。然后再請同學們自己選購兩件喜歡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學生對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分與分相加已經理解,在此體驗中再得出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種要素都是學生曾經體驗、經歷過的,學生看到此題,會產生一種親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學生共鳴,產生積極的認知心理。
三、合理改組教材,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標準中對教材編寫意圖說明的同時,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增刪、調整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作綜合化的拓展滲透,這樣,必將能從有限的教材中再生無限,于滯后的教材中開掘解惑,在片面的教材中構架完整,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生成學習技能。比如一位老師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一課時,出示這樣一首古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色。
問題:(1)哪一個字出現最多?
(2)“春”字共有幾個?
(3)“春”字出現的次數占全詩總字數的幾分之幾?
這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枯燥的數字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連詩歌中也蘊含著數學。
四、數學練習生活化,嘗試數學之應用
學習固然是一種智力活動,但人的學習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生活、一種情感體驗。如果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那么學生將從中獲得無窮樂趣,同時也理解和發展了數學。有目的地讓學生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扎實地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例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后,讓學生動手測量并記錄家中常見的長、正方體物品的長、寬、高,算算體積或容積,進一步熟悉生活中的物品;學習了《比例尺》后,在班上展開設計校園,設計自己的臥室、書房等比賽,并評選“小小設計師”,展出優秀設計圖,教師除了要從現實中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讓他們親自感受數學外,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看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學以致用,發揮數學知識應有的價值。
總之,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師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將課堂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生活與數學完美融合,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 【參考文獻】
[1]齊軍.論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速讀(上旬)》,2015年1期
[2]孫長花.探究如何讓生活實際和數學教學相結合.《新課程導學》,2014年14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下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