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紅
摘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于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語文自學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必須通過有效途徑進行持之以恒的培養。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 培養策略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然而,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不良現象,如串講串問、以講代學、以問代學等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課堂氛圍雖然顯得很活躍,但效率并不高。還容易造成學生依賴教師,不善于動腦思考,不深入探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局面,致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不到提高,語文成績也不理想。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于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語文自學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必須通過有效途徑進行持之以恒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下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一、課前預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預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有效途徑。學生有無預習的習慣和預習的好壞,對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有直接關系。預習有利于教學中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預習相應進度的教學內容,有助于課堂學習。使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加強自學的信心,提高預習效率。
1.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中國的文字有很多形似字。不查字典,想當然地去讀,容易讀錯。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養成愛查字典,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2.讀書時,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在讀課文時,把一些好詞好句做上記號,以備以后寫作文時用,對一些復雜難懂的句子也用筆做上記號,以便查閱資料時容易對號入座。
3.讀書時,邊讀邊質疑的習慣,要讓學生知道“學貴有疑”。如在教學新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主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實踐證明:作為一名中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行為控制,保持智力活動的恒常性,而且會使人受益終生。
二、鼓勵學生質疑見,讓學生在答疑和爭辯中提高自學能力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習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在教學中注意把鼓勵學生提問、爭論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預習和初讀課文時,讓學生提問,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困難所在,使自己的講解和訓練有的放矢。在講讀過程中,讓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乃至爭辯。在最后總結時,也讓學生提問,這樣做可以檢驗教學效果,彌補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有學生提出:“文章在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為什么有一大段議論?”有學生認為這段議論與中心無關,應該刪去。我鼓勵大家認真看書,想想文章中為什么寫了這段議論。這時就有學生答出:“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有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使文章很自然地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也有的學生答出:“這段議論,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學生的思維就不可能這樣活躍,課堂教學就不可能如此生動,學生就不能對課文有深刻地理解。在教學中,我們就要鼓勵學生勤思考、多聯想,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內在動力。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學好語文的基礎。現在的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原因之一就是覺得單調枯燥。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灌輸“大語文”觀念,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教材,學習教材中的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學習教材外的知識,“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要想學好語文,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我們教師就要想辦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例如,采取介紹精彩片段的方法(類似于電影或電視劇的宣傳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發地去讀完整篇或整部作品。還可以經常舉行閱讀比賽,看誰閱讀的課外讀物多,誰課外閱讀的質量高。
要想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語文教師還要學會運用多種手段來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向45分鐘要效率。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教學把電、光、聲統一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視聽功能,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我們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有關的圖片,再配以文字說明,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給學生演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詩詞時,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名家的朗誦篇章,讓學生模仿名家的語音、語調、節奏,讓學生能夠得到規范的訓練。在教學小說、戲劇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同名電影,以此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鼓勵學生編排“課本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課堂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展示不同的人物特點,讓學生把課文演出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落實了課文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
總之,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能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努力構建一種自主發展的教學環境,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馬銳.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1(20).
[2]李海燕;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10).
[3]易美英;;淺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抓好新知預習[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
[4]張文麗;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