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敏
摘 要:將分層教學法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更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更能展現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新課改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學生間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同。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分層教學;教學目標;學生群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80-01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是實現新課程標準下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發展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教學方法。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并不是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加以區別,而是建立在對學生知識結構、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綜合考量的基礎之上,并且尊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學生是有著獨立思想與明顯個性的鮮活生命,受先天因素與后天教育的影響,而在基礎知識、認知規律與學習水平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將分層教學法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更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更能展現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對學生群體進行分層
學生是整個教學的中心,對學生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分層正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包括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心理素質、智力水平、學習態度、興趣愛好等等, 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是有扎實的基礎,有著較強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有著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優生;B層次是基礎知識、認知水平一般,有著一定的上進心的中等生;C層次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差生。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層次,讓學生能夠愉悅而歡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只有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教師要在重視學生分層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目標的針對性、科學性與有效性。 C 層次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如能進行簡便運算,能夠模仿例題來完成習題;B 層次要能夠獨立地完成教材習題;A 層次則要在完成 B、C 層次目標的基礎上,側重于綜合性題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分層的原則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完成相應層次目標的同時,向較高層次挑戰,真正做到學生全體、全程、全面參與。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悅和智力角逐的樂趣,讓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新課改所倡導的人人參與的教學理念。
三、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機械照搬教材,只是教材的復制者, 只是將教材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講出來,忽視學生的個體接受,這樣自然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分層。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手段,整個教學要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為此,在教學中要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讓學生來解決相應層次的問題,并向高層次挑戰,這樣才能基于學生現實基礎達到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掌握。 如可以將某一節內容設計成富有梯度性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既可以減少由于題目難度大而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同時又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讓學生通過解決相應層次的問題來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四、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
新課改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學生間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同。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如對于C層次學生,淺講多練,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公式與定理等;B層次學生,少講多練,重視學生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A層次學生,精講精練,側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對于同一知識點,C 層次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的概念、公式與定理來解決即可,而對于 B 層次學生在運用基本概念與定理的基礎上能夠探索其他簡便算法; 而A層次學生則要在掌握前兩種解法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更為簡便的方法。這樣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學情。 這樣更能為學生營造愉悅而寬松的教學氛圍,更能激起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從而學會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五、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徑。 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布置統一的作業,無法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學生并不能獨立完成,這失去了作業的鞏固作用,相反繁重的作業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喪失信心。精心布置分層作業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環節。C層次只要求學生完成教材上的習題, 通過反復訓練達到對同類型題目的掌握;B層次不僅要完成教材上的習題,還要適當補充,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A層次則要在此基礎上設計更多的綜合性、提高型題目。 這樣分層布置作業不會因A層次覺得簡單而不愿完成,C 層次覺得過于復雜而不能完成,而是讓各個層次學生完成相應層次作業,更加貼近學生的學情,可以引導學生獨立完成, 讓學生在作業的完成中鞏固所學。
六、對數學測試進行分層
同樣對于學生的測評也要分層,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度系數不同的測試題目,這更能體現新課標精神,更加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分層測試少了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更多的是進和縱向比較。這樣更能讓學生客觀地看待自己,能夠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了解知識的薄弱環節,這(下轉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