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惠蓮
【摘 要】闡述借助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品質的方法,即明確觀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的精確性;指導觀察順序,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強調觀察細節,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重視觀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的深刻性。
【關鍵詞】化學實驗 觀察品質 觀察目標 觀察順序 觀察細節 觀察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122-02
觀察是人類個體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觀察能力也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一項基本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非常重要影響。尤其對于化學這門高中階段的必修課來說,更加需要學生具備優秀的觀察能力。化學實驗集中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特點,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通過科學組織學生觀察化學實驗,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品質。具體做法如下:
一、明確觀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的精確性
由于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具有一定選擇性,在特定的時間內,能夠觀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學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少數的事物上。所以,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時,老師要在實驗之前清楚地告訴學生觀察的目的,引導學生自覺地認識觀察的內容,把注意力集中在重點內容上。通過觀察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如在學習焰色反應一節內容時,老師在進行演示實驗之前就明確“焰色反應”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一些金屬及其化合物在灼燒時呈現的特殊顏色,初步檢驗這些金屬,所以,這個實驗觀察的重點是金屬及其化合物燃燒時的火焰顏色,需要特別注意燃燒時火焰顏色的細微差別。經過老師在實驗之前的這種特別強調觀察內容和重點的方式,學生明確了觀察目標,注意力集中在化學試劑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上,就很容易抓住了有價值的信息。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 K 鹽、Na 鹽的焰色反應,老師對原來的實驗操作進行了改進設計,把原來的鉑絲蘸取 K 鹽、Na 鹽的操作換成了浸透了 K 鹽、Na 鹽飽和溶液的濾紙,然后用鑷子夾持著濾紙在酒精燈上進行點燃。學生觀察到了當浸透了 K 鹽、Na 鹽溶液的濾紙燃燒時,由于 K 鹽、Na 鹽的濃度較大,所以,實驗現象比較明顯。學生觀察到 Na 鹽燃燒時火焰呈現黃色,K 鹽在燃燒時火焰是紫色。用藍色鈷玻璃進行觀察時,現象就更加明顯。學生在觀察這個演示實驗的過程中,目的明確,很迅速地觀察到了焰色反應的現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學生認識到帶著目的去觀察可以提高觀察的質量,迅速地抓住有用的信息。
通過上述例子說明,明確觀察的目的,強調觀察的重點,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帶著清晰的目的,迅速地把握重點內容,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讓觀察更加精確。
二、指導觀察順序,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
細致全面地觀察事物是一個人觀察力優秀的一種突出表現,它指的是通過觀察可以對事物的整體特征進行掌握,并且還可以構建事物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就需要結合觀察具體目的,設計觀察的步驟,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避免漏掉一些信息。
如在學習膠體一節內容時,老師為了讓學生親眼目睹膠體的制備過程,以及探究發現膠體的性質,學習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設計了膠體制備的探究實驗。在實驗之前,老師先對實驗步驟進行了簡單明了的介紹。首先需要制備氫氧化鐵膠體和硅酸膠體,然后對氫氧化鐵膠體的性質進行檢測。這時需要進行氫氧化鐵膠體與硫酸銅溶液的過濾對比,接著進行丁達爾效應的檢測。通過光束照射觀察氫氧化鐵膠體與硫酸銅溶液產生的不同現象,再進行電泳現象和膠體的聚沉兩個實驗步驟。由于這個探索實驗內容比較多,對于學生觀察的全面性是一個考驗。老師借助這個實驗,讓學生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老師先引導學生進行氫氧化鐵膠體制備的觀察,在潔凈的燒杯中加入大約 50 毫升的蒸餾水,然后加熱使蒸餾水開始沸騰,再向沸騰的蒸餾水中逐滴加入1毫升的三氯化鐵飽和溶液,并且不斷地振蕩小燒杯,繼續煮沸到液體呈現深紅褐色,這時就得到了氫氧化鐵膠體,停止加熱。在制備氫氧化鐵膠體的過程中,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一步步地進行觀察,掌握了膠體制備的實驗步驟,并且對各個步驟中的實驗操作和現象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獲得了整個膠體制備相關的全部信息。由此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觀察效果,這對學生觀察的全面性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和提升。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除了要清晰地闡述觀察的目的和重點,還需要圍繞著這個目的,結合實驗教學的特點,設計出科學的觀察順序,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觀察,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信息。
三、強調觀察細節,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細節能夠反映出很多問題,大多數人往往會忽視細節。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老師需要通過對學生的科學引導,使學生有目的地關注這些細節,及時地發現化學實驗中的一些細微變化,從而引發思考,發現本質規律,提高學生觀察的敏銳性。
如在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實驗中,雖然這個實驗比較簡單,但是一些關鍵處的細節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可能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甚至導致實驗失敗。因此,老師需要在實驗前特別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細節,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再次突出這些細節,引起學生的注意,訓練學生觀察的敏銳性。在氫氧化鐵膠體制備開始,老師拿起潔凈的小燒杯讓學生觀察,然后拿起蒸餾水瓶再向潔凈的小燒杯中加入大約 50 ml。學生會注意到老師拿的是蒸餾水瓶,而不是用自來水管接的自來水。老師把小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到稍微有點沸騰時,讓學生觀察燒杯中的氣泡冒出的情況,學生發現只有少量氣泡冒出。這時,老師再向小燒杯中一滴一滴地加入三氯化鐵飽和溶液。學生觀察到老師是用膠頭滴管加入的,并且是逐滴加入,不是迅速地倒入。同時,老師還對小燒杯進行不斷振蕩,讓學生觀察到振蕩燒杯的動作。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細節的觀察,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對細節觀察的敏銳性。
通過上面例子不難發現,通過對實驗中細節問題的強調,引起學生對細微之處的注意,從而有意識地去關注這些細節,讓學生避免漏掉細節,敏銳地觀察到有用的信息。
四、重視觀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的深刻性
觀察看到的是現象,對事物形成的是一種感性認知。這種感性認識是上升為理性認知的基礎。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化學實驗的觀察中,注重化學感性信息的獲得和理性的分析相結合。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做到眼到、心到,讓思考引導觀察,使觀察更加深入細致。
如在進行鋁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的演示實驗時,老師先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上鋁制容器中盛放了酸性或者堿性食物時,鋁制容器發生了哪些細微的變化,從而讓學生知道鋁制容器不適合存放或者蒸煮酸性、堿性食物。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思考其中的原因。帶著這種思考,老師讓學生注意觀察下面的實驗,即鋁片與稀鹽酸、鋁片與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反應時的現象。學生由于已經產生了探究的興趣,對鋁片與酸、堿反應的現象非常關注,加上老師再強調注意鋁片的反應現象,學生非常迅速地觀察到了當鋁片上滴加鹽酸或者氫氧化鈉溶液時,都會產生大量的氣泡。這時,學生又會思考,為什么鋁片上滴加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時,實驗現象會一樣呢?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又會去更加深入地觀察實驗。
通過上述實例可以說明,觀察和思考是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的。引導學生用心仔細觀察,眼睛和大腦并用,通過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獲得理性知識的同時,思考也推動著觀察走向深入,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從而變得深刻。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利用化學實驗生動直觀的特點,通過明確觀察的目標,強調觀察的重點和細節,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并且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眼腦并用,不斷提升學生觀察的品質,培養學生優秀的觀察能力,可以提高化學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老師要充分挖掘化學課程資源,利用實驗教學優勢,積極進行更多有益的嘗試。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