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立意,歷史教學,鴉片戰爭,社會轉型
[中圖分類號]6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6)01-0053-05
常州金壇區“丁蘇霞高中歷史名師工作室”決定由我開設一節公開課,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0課《鴉片戰爭》。對于這節課的內容,同學們也都非常熟悉,是一堂標準的“老課”。怎樣把它上出新意,是我思考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立意的確立
很顯然,按照傳統的做法,以戰爭爆發的背景、經過和影響來組織教學,學生不會感興趣,更談不上參與教學了。從傳統的歷史觀來看,學生容易出現狹隘的民族情緒,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民族心理。因此,必須要有新的思路才能上好這一課。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我覺得必須找出這一課的靈魂,既能統攝全篇,又不落入俗套。為此,我苦苦思索過,甚至困惑過。
好在,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和新史觀的運用,人們對這一課題有了許多新的認識,這是“舊課”上出新意的決定性因素。于是我又認真閱讀了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力量研究》、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1600 2000,中國的奮斗》、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書籍。這些經典著作像黑夜中的燈塔一樣,讓我對前面的道路看得越來越清晰。最后我決定以“社會轉型的陣痛”立意。我認為這個立意以近代化為參照,能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重新審視鴉片戰爭,他們應該感興趣。教學立意確定后,我就圍繞這一立意精選史料,進行教學設計。
二、教學過程的展示
導入: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中國近代史。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首先是一部苦難史、屈辱史,因此我們現在對于這段歷史要有更理性的態度。首先,我們不能抱有人大教授張鳴所說的“三婦心態”.凡事以哭鬧為主,就是覺得你們總欺負我們,你們從頭到尾都欺負我們,我們冤得要死,比竇娥還冤。總是在哭,總是在鬧。不僅哭鬧,還時不時要掀起衣襟給人看我這傷疤就是當初你弄的。
“潑婦心態”.凡事講打,把整個近代史寫成僅僅是反抗的歷史。這個反抗的過程雖然可歌可泣,但畢竟沒打過什么勝仗,充其量就是撓人一把,還撓不到臉上。
“情婦心態”殖民歷史也是好歷史,不殖民我們怎么進步?這種心態其實有點變態,類似于病理學上講的“斯德歌爾摩綜合癥”,也就是受害者對于犯罪者產生了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緒。被殖民的過程實際上是很屈辱的,不論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其次,我們也不能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孩子,怎么漂亮怎么打扮,自己孩子長得丑也不許別人說,自己的孩子犯了錯,不是尋找問題、批評教育,而是千方百計地護短、掩飾等。
我們對待這段歷史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正視。對外國的侵略我們要大力譴責,對我們這個民族犯下的錯誤也要進行認真的批判與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鑒。
意圖:由于這是單元模塊的第一課,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所以先和同學們講明對這一段歷史的應有態度,使學生對此能有理性的認識。同時也定下這一課的基調:既要批判列強的侵略,也要反思我們當時存在的種種問題。
師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大家對鴉片戰爭又了解多少?
同學們很踴躍,列舉出虎門銷煙、林則徐、《南京條約》……
出示電子課件:
CHINk HAS BEEN CONOUERED BY AWOMAN
還沒等老師問呢,學生就紛紛回答:中國被一個女人征服了。
師很好。這是《南京條約》簽署后,英國一個軍官在回憶錄中最后寫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英國打敗了中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這個女人就是當時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戰爭,實際上是兩種文明的對抗。英國是工業文明的代表,政治上是民主政體,經濟上是市場經濟,文化方面強調理性與科學,外交上要求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自由貿易。而中國則是典型的農耕文明,政治上是君主專制,經濟上是小農經濟占主導,文化上儒學居統治地位,對外閉關鎖國,實行朝貢貿易。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也給中國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是近代化的過程。但由于當時的國人對世界形勢知之甚少,所以這一轉型注定是漫長的、痛苦的,必然要經受種種阻力。
意圖凋這樣的開頭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同時揭示這一課的教學立意。
問題一這場戰爭可以避免嗎?
同學們都認為戰爭不可避免,至于原因,也能根據教材的表述進行回答:英國工業革命后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開拓貿易,而清政府已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又閉關鎖國,所以戰爭不可避免。可見,同學們對這一問題有較好的了解。教師補充,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利益的較量,更是兩種文明的沖突。
出示電子課件:
鴉片是戰爭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對國際關系、貿易和司法管轄的觀念大相徑庭,即使沒有鴉片,雙方之間的沖突也照樣會爆發。比鴉片問題遠為深刻的是幾個概念的沖突沖國自稱天下宗主的角色與西方國家主權觀念之間的不兼容:中國的朝貢關系體制與西方的外交往來體制之間的沖突:以及中國農業的自給自足與英國工業的擴張之間的對抗。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 2000,中國的奮斗》
師異質文明相遇發生沖突是正常的,為什么一定要通過戰爭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呢?
看著同學們茫然的表情,我簡單講了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因為不愿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而不歡而散,1816年阿美士德訪華因為同樣的問題,甚至都沒有見到嘉慶皇帝就被趕了回來。英國和平通商的努力受挫,就惱羞成怒,決心找機會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這樣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意圖.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到這場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同時把這場戰爭的原因向前回溯,更符合歷史事實。
問題二這場戰爭中國有取勝的可能嗎?
同學們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再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有同學回答落后就要挨打,這顯然太空洞了,還有同學說落后的封建制度敵不過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回答得很正確,但需言之有據,教師這時就可以適時通過史料讓學生感受歷史的具體細節。
出示鴉片戰爭期間中英數據對比:
戰爭花費:鴉片戰爭清政府總共花費軍費約3000萬兩白銀,而英國僅花費1263萬兩。
投入兵力:中國投入陸軍約10萬人,水師約1萬人:英軍最多時出動20艘軍艦,約2萬人,直接參戰的陸海軍約0.6-0.7萬人。
傷亡人數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傷亡人數共計約4600人(約死3300人),英軍傷亡人數共計401人(死59人,失蹤3人)清軍犧牲高級將領11人,其中從一品三人,正二品六人,從二品一人,從三品一人,而英軍犧牲的最高軍官只是一名陸軍中校。
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講解這次戰爭的花費將近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可謂是盡其能力,傾其財力。犧牲這么多高級將領,清軍將士也盡力了。但仍然慘敗,說明這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制度問題。繼續出示電子課件:
世界軍事史表明,在正規作戰中,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鴉片戰爭的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筆者先以中古的軍隊為例論證蔣廷黻先生的論斷:當時的清軍還不是純粹的國防軍,還要行使警察、內衛部隊的職能,分散于各地要沖。而且不像現在這樣駐扎在軍營,而是居住在家里。由于工資低再加上被克扣,士兵常從事第二職業,比如幫人種田、擺地攤、到澡堂給人搓澡,等等,甚至會在業余時間當土匪。這樣的士兵遇到訓練有素而又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結果可想而知。同學們啞然失笑。
師鴉片戰爭中國不會取勝,這是我們后來得出的認識。但當時的人們卻不這樣想,他們普遍認為,如果不是林則徐早早被撤,中國是不會失敗的。這是“奸臣誤國”的論調,這樣的認識會模糊人們的視線,看不清自己失敗的根本原因。
意圖:由于同學們對這一歷史非常熟悉,所以沒有在一些細節問題上進行糾纏,通過這一系列對比,把以前一些空洞的、教條的結論落實在具體的事實之中,引導學生認識問題的真相。
問題三:如果取勝無望,我們還要不要抵抗?清軍將士的鮮血怎樣才不白流?
說實話,要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難度很大。按照一般思維,既然取勝無望,盡早與英國簽訂一項和約然后臥薪嘗膽、奮發圖強,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按照這一假設,清政府就不應當抵抗,英國軍艦一開到中國海,馬上就投降。如果這樣,在戰場上英勇抵抗的清軍將士的血豈不是白流了?
同學們都陷入了沉思之中,看得出,他們對這個問題很困惑。為了化解難度,我引用日本的例子幫助同學們分析。1853年佩里叩關,德川幕府在武力逼迫下,接受了美國的條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淪為半殖民地。但日本此后推翻了幕府統治,進行明治維新,迅速強大起來。
當然這種假設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實現的可能。由于長期的閉關鎖國,虛驕自大,國人看不清自己的問題,再加上儒家義利觀的熏陶,要我們不戰而降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在與英軍接觸以前也都是主戰的,但在事實面前,他們才主和的。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是清醒的,但長期以來卻被扣上“投降派”的帽子,大加批判,這不但是他們的個人悲劇,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
最后向同學們強調:一個失敗的民族在戰后認真思過,幡然變計,實現近代化,不再挨打,是對殉國者最好的紀念。只有這樣,清軍將士的鮮血才不會白流。
意圖.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構成同學們的認知沖突,使他們深度思考。并提供道德評價以外的價值評價,使同學們突破“主和”等于“投降”,“投降”等于“賣國”的思維定勢,認識歷史的復雜性。
師(過度)對于取勝無望的戰爭,越早結束越有利。從《南京條約》開始,中國與列強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
問題四這些條約不平等在何處?
同學們能回答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破壞。教師進行補充,這些條約是在資本主義的炮艦下被迫簽訂的,因而是不平等的。就《南京條約》來說,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元和要求中國政府釋放“漢奸”是不平等的,但第一款講中英結束戰爭狀態,最后一款講條約批準的程序,談不上平等不平等的問題。廢除行商制度對中外貿易發展是有利的,五口通商從短期看弊大于利,但從長期看,則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們不能籠統地講條約平等與否,而要具體條款具體分析。出示《南京條例》條款: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
十、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
師第十款內容什么意思?
生:協商關稅。
師:從條文里能看出“協商關稅”的意思嗎?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出示電子課件:
師這是《南京條約》中的英文本,哪位同學能幫我翻譯一下?
生:中國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進出口關稅和其他費用的則例,該則例將公開頒布。
師地就是說……
生:英國只是要求清政府制訂一部公平的關稅則例,并沒有協商關稅的內容。
師非常對。
意圖:之所以從《南京條約》拎出這兩條,因為第二款是“廣州入城問題”的誘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埋下伏筆。第十款我們教材概括為“協商關稅”,但實際上這樣的表述是不準確的。茅海建先生對此有詳實的考證,列出這一條,并進行詳細解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不迷信教材。
師(過渡):條約簽訂了,但中國上上下下都非常不滿意。出示電子課件:
道光帝諭旨:覽奏忿懣之至!朕惟自恨自愧,何至事機一至如此?于萬無可奈之處,一切不能不允請者,誠以數百萬民命所關,其利害且不止江、浙等省,故強為遏制,各條均照議辦理。
——《鴉片戰爭檔案史料》
師:這是道光皇帝對《南京條約》的反應。同學們能體會出他怎樣的心情?
生不甘心、不情愿、無可奈何……
師這個時候拿人民來說事,還有些無恥。
師:由于不甘心,所以條約剛簽字,道光皇帝就指示耆英等談判代表與英國人繼續交涉,異想天開地想以在條約上“添注”的形式,挽回天朝利益。同時,耆英等人也非常不滿意,條約簽字第三天,就給英國談判代表璞鼎查發出了交涉照會,希望對條約已經規定的內容和尚未明確的事宜進行補救。由此一步步邁入英國人的陷阱。因此,教材說“《南京條約》簽訂后,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是不確切的。
中國談判代表要與殖民者交涉,但又完全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國際法,結果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許多主權被我們主動拱手送人而不自知。比如關稅問題,如剛才所講,按照《南京條約》,中國關稅是自主的。但耆英為了避免日后交涉的麻煩,就貨物進出口問題主動與侵略者進行交涉。孰不知交涉本身,就潛含著須得對方同意的意味,就已經損害了自己的權益。后來與英方議定的海關稅則,將26類160余種貨物稅率用兩國協定的方式規定下來,清政府也就從此承擔了相應的條約義務,從而在實際上喪失了單獨改變稅率的權力。中美《望廈條約》正式確立了“協商關稅”制度。后來清政府又胡亂地將“協定關稅”權利給予其他締約國,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危害極大。
再比如司法審判權問題,《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后,耆英對如何處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糾紛非常頭痛。為了簡單明了且一勞永逸地解決此難題,他打算讓英國官員管束英民來避免糾紛,這就白白將對英人的審判權拱手給了英方,開了領事裁判權的惡例。
同學們唏噓不已。
意圖《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等內容,教材是以“歷史縱橫”的形式出現的,不作要求。但這些條約的危害實際上遠大于《南京條約》。此舉是為了讓學生對此有完整的認知。清政府官員的拙劣表現又體現了教學立意。
師:戰爭結束了,條約簽訂了,人們認為天下“太平”了……出示一組材料:
戰后北京景象:議和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師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了,但我們并沒有從夢中驚醒,白白浪費了20年光陰,使中國在近代化的進程中失去了先機,從而在半殖民地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意圖:以此結束本課,希望同學們能有所思、有所悟,認識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不易,珍惜今天近代化的成果,并為近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而努力。
三、教學反思
教學立意問題現在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和重視,但無一不強調它對歷史教學的統領作用,視其為一堂課的中心或靈魂。確實,沒有教學立意統領的歷史教學,只是一盤散珠,充其量也就是對歷史知識的羅列和闡述,仍逃不出教教材的窠臼。這節公開課,我嘗試著運用近代化史觀,以“社會轉型的陣痛”立意,圍繞該立意,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并大膽吸收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提升了教學意境。從課堂反饋看,這節課是非常成功的。一系列問題的設置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教學立意的統領下,他們對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在譴責侵略者的同時多了一份民族自醒。很顯然,這樣的情感體驗非常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毋庸諱言,這節課也有瑕疵。首先,這節課主要以情感立意,知識目標強調得不夠。怎樣兼顧歷史教學的實用功能和價值功能,可能也是教學立意統領歷史教學遇到的普遍問題。盡管人們對什么是教學立意還眾說紛紜,但無一例外都是以情感立意的,而高考則是以能力立意或是知識立意的,二者并不合拍。即以本課來說,為了體現教學立意,我對不平等條約簽訂的經過、關稅自主權的喪失過程用時較多,而高考是不會這樣考的。因此,怎樣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其次,問題三對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有點大,主要是與他們的固有認知不符,引發了認知沖突。這本是突破學生思維定勢的好時機,因怕影響教學進度,我在教學中沒有能夠充分展開。如果學生能夠充分思考、討論的話,這個問題的價值效益會更大。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真實的課堂總是不完美的。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還有待筆者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完善。
[作者簡介]李玉,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