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翠
(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01)
?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護理學基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張翠
(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01)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職業能力;理實一體化
護理學基礎課程作為高職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必修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起到主要支撐作用[1]。目前,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分別進行,這樣造成理論和實踐教學脫節的現象,存在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之間的重復教學和資源浪費,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職業能力的培養[2]。因此,有必要對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為了解決護理學基礎以往的實踐教學滯后于理論講授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需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即將理論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學習理論知識,訓練實踐技能[3],使學生既能自覺構建知識體系,又能熟練掌握技能,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技能同步提高[4]。同時,彌補了現有教學模式過于重視職業技能、忽視專業知識的不足,從而確保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2.1學情分析
護理學基礎安排在高職第二學年,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記憶及思維能力,且好奇心較強,善于模仿,形象思維能力強。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自信心不足,且因參加臨床實踐的機會較少,在學習專業課時缺乏理解能力。

圖1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框架
2.2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有文獻將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特征概括為:人才層次的高級性;知識、能力的職業性;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可見,對培養目標的界定明確強調了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應具有的職業能力。
2.3確定課程任務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對護理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來確定課程任務。首先,通過專家訪談及深入醫院和社區調研等多種形式,根據護理學基礎的教學規律及臨床護理工作的特點,將護理學基礎課程分解成6個側重點各不相同的模塊,即醫院和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生活護理、治療護理、急救護理、護理文件書寫、病情觀察。知識模塊的劃分使護理學基礎看似分散無序的內容變得系統、連續。在此基礎上,以6個模塊所需要的職業技能為目標,對原來的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將專業知識融入其中,整合設計教學內容,確定課程任務。
2.4教學的實施過程
2.4.1多媒體教室的教學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名任課教師,選擇多媒體教室來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室配備模擬病床及電教設備,以便于演示。教師綜合運用PBL教學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根據所設計的案例,提出1~2個問題,組織學生展開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課件對相關知識進行點撥,并利用相關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對典型病例實施現場護理操作演示,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效合一[5]。
2.4.2模擬病房的自主練習當學生在理實一體化教室中初步學習了基本技能后進入操作室,即在模擬病房進行自主練習。每個模擬病房配備8張床位及模擬患者,還有需要用到的操作用物,操作室的墻壁上有相關操作的流程圖,用于指導學生進行操作。在這一階段,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相互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的形式,訓練學生的單項護理技能。
2.4.3教學醫院的臨床見習為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實際工作要求,按計劃安排學生到臨床各科室進行見習。臨床帶教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的安排,為學生進行床邊講解、示范,讓學生對臨床有最直接的感受,促進了職業能力的培養。
2.5教學效果評價
為更客觀、全面、準確地評價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效果,采用過程性教學評價與終結性教學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來評價教學效果。
2.5.1過程性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從關注教學結果走向關注教學過程,過程性教學評價更能反映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知識的生成以及態度、行為的改變[6]。為此,筆者采用自行設計的過程性教學評價問卷作為評價工具,它涵蓋3個維度、8個主要內容(見表1),占護理學基礎課程成績的60%,由學生自評(18%)、學生互評(18%)、教師或專家評價(24%)組成,為檢驗學生經過理實一體化教學后是否提升了職業能力提供反饋信息。

表1 過程性教學評價的主要方面
2.5.2終結性教學評價統一考試方式和評分標準,對學生進行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其中理論考核主要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試卷由同教研室所有教師流水閱卷;操作考核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編制操作考試項目,規范評分標準,隨堂進行考核。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占護理學基礎課程成績的40%。
職業能力是指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遷移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3個方面組成[7]。經過護理學基礎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踐,學生對護理學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有了很高的熱情和興趣,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3.1理實一體化教學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注意講清知識點,引導學生認識學習每一項專業技能的目的、每項技能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在自主練習時,教會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專業知識有一次深化的機會[8]。然后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參與臨床見習,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的工作情境中,促進其專業能力的提升。
3.2理實一體化教學注重學生方法能力的培養
在理實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技能演示過程中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形成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的相互滲透[9]。在此基礎上,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進行技能練習及臨床見習,做到邊學、邊練、邊討論,促進了他們評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培養學生方法能力的同時,教師應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包括明確學習目標和內容、及時解答疑難問題、進行手法指導等。
3.3理實一體化教學注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
所謂社會能力,指的是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10],包括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證明,在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實訓環節中,尤其在臨床見習期間,小組成員能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共同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互相取長補短,進行知識的分享,受到臨床護理教師及患者的一致好評。
綜上所述,本研究構建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于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不過,其開展存在著條件的限制,如要有足夠的師資和教學設施[11],且相應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因此,還需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摸索,以期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崔佳佳,欒海麗.護理學基礎課程說課設計[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3):3279-3280.
[2]韓衛紅,賈蒞彥,蔣婧.探索護理學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50-52.
[3]韋穗林,蒙聯光.“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14,4(4):132-134.
[4]袁俐.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理實一體方案探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6(11):165-167.
[5]劉邦祥.“行動導向教學”原則下的教師職業能力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8(9):56-58.
[6]覃隸蓮.基于護理職業能力的整體性教學評價實踐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6):2292-2294.
[7]姜大源.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初探[J].教育研究,2004,22(5):49-53.
[8]高廣海,史淑英.理實一體化教學與培養學生職業能力[J].現代企業文化,2010(17):172-173.
[9]俞志根,左希慶.基于職業崗位的高職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5(6):172-173.
[10]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11]陳燕,程云,周菊芝,等.理實一體化在高職護理專業健康評估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0,27(7):66-68.
基金項目: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的階段成果(Gzylx201200)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4-0074-02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