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活動已經不再注重表層的成績分數,而是更側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學生能力的提高,就依賴于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能夠讓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從而更多地進行練習和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和成績都得到提高。針對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初中教學;歷史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說到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普遍想到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還能靈活地舉一反三。如果教學有效性是這樣進行定義的,那么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教師來講,都十分困難。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理解,所謂提高教學有效性,就是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有意愿學習知識并進行練習。接下來,筆者就從三個方面探討有關增強學生的學習意愿,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一、深入理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它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教學活動只有在它的指導下才能有效地開展。因此,教師應該在進行歷史教學活動之前,深入理解教學目標。盡管教學活動的外在體現很大程度上都是成績的高低,但作為教師還應該關注更為深層次的教學目標。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承載的主要內容除去認知水平上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情感層次的教育。也就是新課程標準中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在每一課的教學內容上,進行情感維度的教育,讓學生不僅僅了解應當掌握的歷史文化知識,更能感受到在歷史的洪流發展中,人們所作出的貢獻和得到的成果,真正進行人文主義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意愿去進行學習,才能讓課堂有效性得到提升。
二、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兩部分組成的,這兩個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互有影響。盡管如此,教育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活動,仍然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有主次之分。在普遍意義上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注重教師的教授,簡單地說就是“有一個好老師教”。然而我們深入教學的根本就能發現,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有更優秀的學生,也就是說學生才是教育教學最終的主角。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開展的時候,應時刻牢記學生的主體地位。
歷史學科融合了多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多種發展形式,這其中有成功的變革,也有失敗的起義。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能更加辯證地看待問題,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果過于注重教師的地位,將課堂整個交給教師,就難以展示出教學的活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思考問題,比較多種解決方式,從宏觀大局上看待歷史問題,整合多種小的矛盾問題,則更能體現歷史教學的魅力,也容易讓學生接受新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綜合多種課程資源
歷史文化不是單一的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代領導人的問題,而是一個涵蓋面極其之廣博的時間、空間的脈絡。因為學生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事情,強行讓學生記住時間點和歷史事件可以說是非常之難。況且,教科書上的內容相當精簡,對于部分有求知欲的學生來說不容易滿足。因此,作為歷史學科的教師,應當學會綜合多種資源,尤其是現在多媒體教學技術非常發達也十分方便,更應該善于利用。教師不僅可以在講授書本內容的時候進行擴充,以便學生理解,更可以引導那些好奇心強、有課余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打破常規教學的界限,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這樣的動態歷史教學與時俱進,時效性比較強,但擁有這些優勢的同時,也仍然存在著信息量過大、良莠不齊的劣勢。因此,無論是多發達的多媒體課程資源,都無法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歷史教師要善于把握這個“度”,讓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也能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當然,教師也可以善于利用多種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進行鋪墊,讓學生對歷史課進行輔助教學,主動發言找到重、難點。我們都知道,主動參與絕對要比被動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平等式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更有助于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滿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都意識到了,只有先從自身的觀念開始改變,才能讓整個課堂都活躍起來,只有教師先將自己的身份放低,才能讓學生的發展水平升高。在這里,筆者衷心地希望初中歷史教師能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俯首甘為孺子牛”,做學生成才之路的基石,讓學生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參考文獻:
[1]楊書林.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J].神州,2012(4).
[2]徐耀光.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插圖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學習:上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