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 要】 美術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三大課型之一,是訓練學生對視覺媒體的感受和審美評價能力的主要途徑,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也就越來越受到重視。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往往是圖片展示,學生欣賞,老師介紹,最多提幾個問題讓學生重視一下,主要以“填鴨式”為主,這種教學已經不適合新課程的要求了。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隨著時代的發展,欣賞的手段及內容日趨多樣化,鞭策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 文化情境;教學情境;自主欣賞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觀點
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審美能力、激發創造力、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美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質,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術教師要真正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藝術魅力,提高課堂效益,創新求變,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小學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占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如何改進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重視作品的文化情境,培養人文精神
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到處可見。在美術教學時可以將教材內容與校內外的活動相結合,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如:在上《現代建筑》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走一走,看一看,結合我們學校的建筑和校園外的建筑,讓學生分析、評論校園建筑以及周邊建筑的特點和布局,同時感悟建筑所帶給我們的美。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建筑藝術的多樣性和美術對社會的獨特貢獻。而在欣賞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時,我們可在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藝術特點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品所產生的社會意義,通過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開國大典》這幅優秀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美術作品的熱愛之情。
二、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分為四個階段:視覺感受、意象感受、審美心理及心境共鳴。即先產生視覺上的快感,再進一步體驗作品體現的情境和思想感情,從而感受到美,最后產生欣賞者情感上的共鳴。那么審美的視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學生產生審美感受,使之內化,就應該重視情境的創設。如在欣賞中國畫時,教師可以事先在教室多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時代的中國畫圖片,讓學生一進教室馬上就置身其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在欣賞過程中,教師也可播放一些中國的古典音樂來啟發聯想,并借助古詩詞描述出一幅幅清麗、淡雅的中國畫,以此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因為中國古詩詞、中國的古典音樂、中國畫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樂、古詩詞既可以渲染學習氣氛,又能幫助學生通過情感聯想理解中國畫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藝術特色。
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培養自主欣賞能力
課堂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堂出示欣賞圖片后便一講到底,好多都是自己學到的知識再介紹,有的人云亦云,有的自主觀念造很強,意識片面。課堂教學造成教師投入,自己欣賞的章節興奮激揚但學生漠然以對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而通過教師的講,學生充其量只是對作品表面化的理解而已。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運用網絡資源,延伸拓展課堂。網絡資源很好地給我們提供了欣賞的平臺,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先知者,網絡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模式,美術課也不例外,大量的圖片在網上都找得到,他可以幫助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也可以以課堂為點,網絡為面,拓寬知識面。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達到更強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有趣的漢字》一課,利用課件的演示,直觀欣賞、了解文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實例引導學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領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嘗試用夸張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創造出各種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據教材內容適時、適當、具有實效性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深入探究學習方式、完善學生的審美觀點
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是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因此學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而這種帶有“權威性”的評論,常常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因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專業化的要求來看作品,忽視了兒童的年齡特點,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違背了小學美術欣賞課注重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原則。其實,對知識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專利,學生一樣可以做到。在課堂上我們常常聽到學生這樣的發言:“我認為……”“這件作品應該……”“我是這樣理解的……”,可見對于教學內容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并且學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學生特別樂意參與問題的討論和探究。通過探究、討論,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與同學分享,同時也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感受,完善了審美觀點。
小學美術欣賞課主要通過欣賞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課程。對學生素質全面地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欣賞也隨著課堂的改革,學生的學習要求不斷發展而不斷提高。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欣賞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對其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也有了一些體會和認識,我將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前進,在小學美術教學領域開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