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芬
摘 要:目前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弱勢群體,其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整個社會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問題入手,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內涵、目標、內容、影響因素、途徑方式進行了探討,目的是促使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關鍵詞: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
民族地區往往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區,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性子較野,又因為缺失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學校的健康教育,存在多種對健康有危險的行為,如吸煙、飲酒行為報告率高于北京、廣州、福建及全國的調查結果。少年兒童時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強、可塑性最大的時期,其中小學階段是優劣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抓住這個時機,對其進行健康行為的養成教育,進行衛生知識教育和健康行為的培養,不斷重復、充實和鞏固,并使其系統化,形成健康的行為模式,是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可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健康狀況,使其受益終生。
一、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內涵
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這一概念最早由 Kasl 和 Cobb 于1966年提出,認為健康行為是個體為了預防疾病或早期出現疾病而采取的行為。我們認為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是為促進生長發育、預防疾病、維持和促進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積極采取的各種行為或行為取向。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的主體是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生,其健康行為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何通過養成教育影響和促進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的確立和鞏固是教育者的難題。健康行為的形成是健康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但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一直以來還只是一種理想的行為模式。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研究應著重于對其健康行為建立、改變和鞏固,即養成規律的探討。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是根據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自身特點和知行能力,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情況,針對其存在的不健康行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從培養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入手,把健康行為習慣養成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嘗試通過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等各種途徑與方法,培養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模式。
二、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1.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目標
因為多發病、常見病的發生多與行為因素和心理因素有關,而且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最終都可找到行為、心理因素的相關性,可見,健康行為是保證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關鍵所在。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就是要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對健康行為的認識水平,改善對待健康行為的態度,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生活,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地全面發展。
2.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內容
當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健康行為概念模糊,安全行為問題嚴重,飲食習慣不健康,體育運動不足,作息時間不規律,衛生習慣差等方面。結合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身心發育規律及特點,確定了以下養成教育內容。
(1)健康飲食行為。認識常見食物,平衡膳食;每天喝牛奶,按時吃早餐;少吃腌制、熏臘食品,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不吃過了保質期的食品;不飲生水,主動飲水;按時就餐,不邊吃邊說,邊吃邊看,不吃過飽等。
(2)健康睡眠行為。正確睡眠的姿勢,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按時就寢,中午進行適當的午休等。
(3)體育鍛煉行為。正確認識我們的身體,體育鍛煉與人體身心發育及健康的關系,體育鍛煉的安全,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養成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合理體育鍛煉的健康行為。
(4)規律作息行為。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按時做作業,按時就餐等,能科學地安排好作息時間并遵守行為。
(5)衛生保健行為。學習衛生保健,例如書寫衛生,閱讀衛生;生活衛生保健,例如不與骯臟的家畜家禽玩耍,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勤剪指甲,勤洗澡,定期體格檢查、預防接種等;講究公共衛生,例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制造環境污染等。
(6)健康安全行為。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識與規則的了解及遵守,避免不安全行為給健康帶來的危害,包括溺水、交通意外、打架等暴力行為;認識有關的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則;應付突發意外事故(地震、火災、泥石流,洪水等)的知識及相關求生技能。
(7)戒除不良嗜好行為。戒煙、戒毒、戒賭、戒除酗酒、網絡成癮、黃色試聽讀物等。
三、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影響因素
1. 民族不良傳統的因素
少數民族因為歷史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行為傳統,而其中有些是影響健康行為的不良傳統。許多民族地區處于高寒山區,喜歡吃高鹽、高熱量的食物,民族地區農村因交通不便宜,勞作的山地離家較遠,一般一天只吃兩餐飯,嚴重違背少食多餐的膳食原則。少數民族人民生性粗獷、豪放、熱情,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小就養成了吸煙飲酒的健康危險行為。據張亮等人研究湘西州農村初中生中低于13歲飲酒的報告率遠高于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報道,據張天成等人研究土家族中學生故意傷害行為發生率較高,而苗族中學生吸煙飲酒、非故意傷害、不良飲食行為發生率較高。
2. 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教環境的好壞對小學生的成長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父母則更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庭成為影響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區農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健康意識薄,健康知識的知曉率低,過分依賴學校,沒有能力對小學生進行健康行為的養成教育,再加上民族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比例高,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缺乏交流,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對小學生進行健康行為的養成教育,故民族地區農村家庭的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基本缺失。
3. 學校教育的因素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的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學校承載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教育也有很多偏失的地方。首先重視程度不夠,一是課程開設不規范;二是所開課時得不到保證,只下雨天在教室上健康教育課;三是因為是“副課” ,被擠現象嚴重,尤其是在考試前一段時間,健康教育課基本被語文、數學課取而代之。其次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健康教育仍存在專任教師比例偏低,健康素養不高,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式陳舊;教學重知識目標,忽視行為養成目標,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再次是教學資源匱乏,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非常缺乏健康教育的圖文資料、教學教具、音像制品等教學資源和培養健康技能的教學設備,學生學習健康教育課程熱情不高,健康意識不強。
4. 社會環境的因素
社會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具有必然性,因為人自出生起便與周圍世界息息相關,也正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人們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存在很多不良風氣。如農村集鎮里的黑網吧、游戲廳缺乏監管,小學生可自由出入;法制觀念淡薄,打架斗毆現象比較普遍;不講文明禮貌,說臟話、隨地吐痰等。小學生在年幼、心理尚不成熟、認知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沾染上許多不良習慣,形成不健康行為。
5. 個人自身的因素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認知水平低且知行分離,健康知識難以內化并轉化為健康行為。因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科技長期落后于漢族地區,造成了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的民族自卑感,缺乏自信,且容易焦慮或自卑,自我管理效能低下,意志力薄弱,當無形間形成了某些不健康行為之后,不能夠堅決改正,健康行為養成缺乏動力。
四、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路徑方法
(一)建立健全的學校健康行為養成教育體系
健康教育和健康行為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形成健康行為,健康行為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學校健康教育課是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最重要的環節,對提高知識、養成健康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因為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健康教育,所以學校的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關鍵和保障。
1. 構建健康行為課程體系保障健康行為養成
首先,學校應組織相關老師根據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年齡結構、心理特點等構建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課程體系,編制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制訂養成目標和計劃,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行為。其次,學校的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必須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人的行為直接受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影響,心理是人腦對行為的主觀反映,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行為問題只有找到內在的心理根源,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行為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對危險行為進行預測,加以干預,才能真正保障健康行為的養成。
2. 在多學科教學中滲透健康行為養成
學科教學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小學生在進行養成教育的同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陣地,要求老師在開展養成教育時一定要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因素,把健康行為養成教育貫穿于每科教學之中。科學課的《食物的營養成份》,生命與健康常識課的《科學飲食每一天》,數學課中的《營養含量》,語文課中的《臘八粥》都涉及科學飲食知識,都能培養健康飲食行為。在此基礎上,讓各個學科的教研組制訂出行為養成教育目標和養成內容,寫出養成計劃,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貫徹落實,在多學科教學中交叉滲透健康行為養成教育。
3. 整合師資力量以身做則促進健康行為養成
民族地區農村老師長期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學生自然地視任課老師為學習的楷模,老師健康規范的行為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要整合健康教育師資,對職前的農村老師進行健康教育專業訓練,對職后的農村老師進行健康教育專業培訓,特別是健康行為教育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村老師的健康知識水平,規范其健康行為。學校可以選擇健康素養高,有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經驗的老師做健康行為老師,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健康行為養成訓練,另一方面給學生作示范,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成為學生們直觀、標準的典范。
4. 以各種制度為約束強化健康行為養成
行為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踐行。但學生的行為發展本身并不能自覺地變成一種習慣,需要在行為實施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強化、校正、再強化才能夠達到。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現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可見要養成健康行為的習慣,就需要學校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制訂科學、具體、可操作的日常行為規范和各種制度如作息制度、就餐制度、衛生保健制度等,通過制度的建立來約束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危害行為和形成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的健康行為。同時要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加強檢查督導,可建立教師值周制度、學生健康行為考評制度等,使學生的行為表現處于集體的輿論監督下,使學生能較自覺地遵守規范,來強化小學生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
5. 打造健康校園文化輻射健康行為養成
環境育人,環境造就人,健康行為文化對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有積極的影響,對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是潛移默化的,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要把營造良好的健康校園文化氛圍作為一項重要的措施抓緊抓好,把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內容輻射滲透到校園環境中去,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的環境,使學生時刻置身于無聲的養成教育氛圍之中,達到行為養成的目的 。學校通過開展健康知識學習與競賽,舉辦健康行為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行為養成活動,利用廣播、電影、宣傳欄、黑板報進行健康行為養成的宣傳等,無形中給學生樹立了健康意識,使其獲得健康知識,養成健康行為。
(二)建立常態化的家庭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監管模式
建立常態化的家庭監管模式,重視健康行為養成,積極配合學校的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做好以下幾點:首先,父母要轉變教育理念,認識到健康行為的重要性,自發關注孩子健康行為的養成。其次,父母要對孩子細觀察,多溝通,極時發現孩子的不健康行為,加以糾正。最后,家長與老師常交流,積極配合學校的健康行為養成教育,杜絕“5+2=0”的情況出現,把孩子在家時的行為表現及時反饋到學校,爭取學校的支持和幫助。
(三)形成良好的社會健康行為養成教育支持體系
嚴禁網吧向未成年人開放,不向未成年人售煙、售酒。衛生機構為學校提供健康服務,聯合學校進行艾滋病等常見傳染病的宣傳教育,幫助學校在健康教育中引入預防健康危險行為教育,制訂健康行為訓練方案,規范健康行為等。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給學校配備相應的教學設備,制訂統一的健康教育教材。高校積極培養職前健康行為教師,管理部門大力培訓擁有健康行為教師,完善健康行為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以此來支持健康行為養成教育。
(四)構建三位一體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干預體系
要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力量,為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制訂健康行為積分卡,建立“校評——家庭評——村組評” 和“自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機制,形成“學校——家庭——村組”和“教師——學生——家長”監督平臺,構建“學校教育——家庭監督——村組支持”的三位一體的養成網絡,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聯手干預,共同促進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確保學生健康發展。
總之,健康行為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健康行為養成教育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作,它需要學生、家長、學校共同持之以恒地努力,堅持不懈地踐行,更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各個層面的高度關心和支持,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共同促進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健康行為的養成。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