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峰
摘 要: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學觀念,其宗旨在于提高國民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設情境;搜索素材;培養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06-01
針對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開放性的教學情境,向學生提供充分的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留給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教學過程,在探究中品嘗到由艱辛轉化為成功的喜悅。不僅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更要讓學生發現“其所以然”。要創造性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提供學生個性發展的廣闊舞臺,促進學生思維多元化,培養創新能力。
一、創設開放性情境,促進主動學習,孕育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是構建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總是在自我創造中發展的,可以說學生參與數學知識的的“再創造”活動越主動、越充分,所獲得的體驗也就越深刻、越豐富,也就越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創設開放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實驗操作,師生平等地討論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以寬松的心態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往往樂此不疲,并且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這是數學學習中特別需要的,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孕育創新意識的關鍵所在。
數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許多數學問題本身就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于一些數學概念,教師不必自己提出,而應創設一定的開放性情境,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探索精神。
二、搜集教學素材,激勵學生的求異思維,顯現創造的萌芽
一般來說,學生的思維是一種詩化的思維,他們的邏輯是非理性的,他們的體驗是多元化的,他們的視角是獨特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搜集與課程有關的素材,創造性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不同的途徑思考問題、探究規律。適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新想法、新設計、新見解、新觀點、新思路,提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在或不在情理之中的問題,提出一些乍聽起來有違常規、有悖常理,甚至荒唐無稽的問題。這種求異思維是創造性的出發點,屬于新意識的基本表現。教師應該尊重、寬容、贊賞和激勵,并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引導教學,完成教學任務。
培養創新人才是新世紀教育教學的準則,面對一些超越教師預料的獨特看法,盡管有些想法可能偏頗,有的表述可能欠妥。但是,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予以扶植、肯定和鼓勵。即使錯誤明顯,也要給予正確引導,讓學生智慧的火花永遠閃爍。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做有的放矢的妥善處理:對膚淺的問題可以順水推舟;對重點問題可以順藤摸瓜;對爭議的問題可以引發各抒己見;對偏差的問題可以彈性處理。激勵學生的求異思維,顯現創新的萌芽。
三、強化探究、合作和發現,在自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知識唯一的占有者和傳遞者,教材也不是不容質疑的文本。教材應該成為師生互相交流、平等對話的媒介。因此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探究、發現和創造的契機。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對身邊事物,對現實世界進行觀察和認識,努力縮短已知與未知的距離,使學生具備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條件。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實踐活動中自悟、自得,促進學生思維的正向遷移,促進學生直覺力的形成,使學生在整體上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是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隨之而生。科學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學生質疑,爾后策略性指導質疑,引導解疑,較淺顯的問題讓學生獨立解答;難點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爭議問題由師生共同探究解決。
“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波利亞語)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氣氛中進行。“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使每個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安全”就是不對學生的獨特想法進行批評和挑剔,使其消除對批評的顧慮,獲得創造的安全感。使學生真正能夠“探究”,有所發現。總之,確實是學生在探究中自悟的見解,教師要適時鼓勵,并贊揚他們的探究行為,使全體學生深受鼓舞,從而內化為積極行動,進而積極主動參與合作,互相啟發,自覺主動地聯系舊知識,探索發現新知識。這樣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魚”,更重要的是“漁”,達到由“學會”到“會學”的目的。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應是知識的灌輸,“題海”大戰之后的厭倦,而應是討論、鉆研和發現之后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欲,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實質是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創設開放性情境,以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創新人格為保障,努力使學生形成并保持一種追求創新的狀態、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探究、合作”和“發現”等方法,在自主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